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考古专家吁城镇化须注重大遗址文保

2013-03-04 12:14  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邓宇虹 邓宇虹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题:考古专家吁城镇化须注重大遗址文保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目前大遗址保护、研究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缺乏对大遗址状况的全面了解”、“中国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将在两会上提交这两方面问题的议案。

王巍介绍说,大遗址是考古工作的专有名词,“不仅仅是规模大,而且意义重大”,一般专指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若干个节点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遗址,包括历代的都城,夏商周王朝之前的一些区域文明中心或中心的都邑。

中央财政“十一五”投入资金约20亿元人民币用于大遗址专项保护,以首批100处大遗址项目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初步确立,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展示水平,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立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中央财政预计投入专项保护资金100亿元。

“现在的情况是大遗址保护钱很多,但用于勘探的钱很少。”王巍指出,由于缺乏对大遗址状况的全面了解,只知道大体范围,不知道准确范围,更不知道地下的详细布局,这种情况下大遗址的保护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也无法满足制定保护规划的需求。

即使是所谓考古工作基础较好的著名古遗址,同样缺乏系统性认识:殷墟遗址考古工作持续近一个世纪,但迄今仍未完成全面系统的考古勘探调查工作,致使殷墟遗址的整体布局仍有大量遗漏;秦始皇帝陵陵区约5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内,除少数以往工作地点外,大量区域属性尚属未知。

王巍希望中央财政建立大遗址考古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大遗址项目的全面科学勘探,以现代科技和传统考古勘探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遗址和墓群等进行系统调查,全面摸清各个遗址的保存状况、初步廓清各个遗址地下文物分布和埋藏情况,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全国大遗址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城镇化必然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换言之,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王巍分析称,经济活动和城镇建设是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因素,以大遗址为例,中国的大遗址按照相对于现代城镇的位置可分为城区类、城郊类和远郊类,各类型遗址所面临的压力大体与距离城镇关系成正比,和现代城镇关系越密切则压力越大。

千百年来越是古代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区也往往是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区域,传承关系清晰而紧密。从城市建设和城市特色的角度看,“越是传统的、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度里,面对同质化的城市设计和建设,批评之声虽一直不绝于耳,但城市建设过程中代表城市文化特质、阐述和实证城市生长轨迹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逐步被蚕食殆尽。

王巍呼吁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作为城镇化建设项目等前置审批的必要程序,并在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中有效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