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财经委副主委: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农民市民化
2013-03-05 06:57 刘永刚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如何看待县域城镇发展现状? 尹中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缺乏造血功能,不仅发挥不了城镇的应有作用,而且还会拖累区域经济发展的后腿。 我国许多城镇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综合经济实力薄弱,集聚能力有限。必须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协调起来,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提升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城镇化与县域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首先,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等条件,承接资金、技术、人才、产业转移。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建设县城和中心镇,在农村兴建加工网点,打造“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实现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 其次,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原则,集中开发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优势项目,通过“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建设“工业重城”、“商贸大城”、“旅游强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三,围绕本地优势,积极搭建技术服务、融资服务、营销服务等平台,注重招商引资,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主导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企业的规模、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 不只是“农民市民化” 《中国经济周刊》: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是城镇化未来最大的变化吗? 尹中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更重要的是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绝大多数县域依赖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这就需要尽快解决“市管县”体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消除政策限制的壁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要扩大县域财政权。积极探索“扩权强县”、“省直管县”改革,完善财税、投融资体制,逐步给县域留下更多财力。消除“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等现象,调动更多资金投向县域城镇,赋予县域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改革。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在子女教育、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劳动报酬、住房租购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 三要高度重视县域城镇老龄人口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整合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资源,加大养老公共产品投入,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关注城乡空巢家庭以及农村留守老人,切实保障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
相关阅读:
- [ 03-03]政协委员建言"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规划才能不走"弯路"
- [ 03-03]政协委员建言"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规划才能不走"弯路"
- [ 02-25]学者:城镇化假象下城里的农民或成新贫困人口
- [ 02-21]城镇化成各地新目标 户籍土地改革为先
- [ 02-05]分析称小城镇是加快城镇化重要举措 并非唯一途径
- [ 02-05]专家称城镇化限制大都市是误区
- [ 01-31]湖北十堰"削山造城"引发城镇化反思 当地承诺整改
- [ 01-29]山东发布城镇化发展纲要 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