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人"挤"一起 大城市病是否"不治之症"?
2013-03-07 11:52 李柯勇、朱立毅、赵仁伟、吴晓颖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邓宇虹 邓宇虹 |
分享到:
|
“现在是治理与危机赛跑。”她说,“城市治理措施很多,新问题却层出不穷。就像治理黄河,坝筑得越来越高,泥沙却越积越厚,成了‘地上悬河’,万一哪天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异地高考、推进城镇化是未来的方向,可是这会不会进一步加重大城市病? 26年“长”出一个北京城 三大误区加重“病情” 英国伦敦也曾以“雾都”知名,美国纽约中心地带至今还在堵车,墨西哥城的污染导致了“城市蜃楼”……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城市病是世界工业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国发展迅速,把这个过程缩短了,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 大城市病归根结底是“大”引起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注意到,截至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达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就多出了一个北京城的人口。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过半,其中相当部分人生活在大城市。数据显示,3月1日,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客运量首次突破9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万,高峰限流措施频繁。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说,“我国城市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大量环境和社会代价。”与外国相比,中国城市建设的三大误区加重了城市病: ——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各方面政策都向城市倾斜,城乡之间资源严重失衡,城市承载力受到空前挑战。 ——按行政级别配置城乡资源的体制,导致地域最广而级别最低的农村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资源。 ——“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忽视科学规划,对长期性、功能性考虑不足,防灾能力脆弱。 “我有一次去香港,一个大老板到机场来接,不是开车而是坐地铁来的,因为坐地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全国人大代表郭向东说。 借力新城镇化 大城市病求解良方 “北京必须正视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以破解特大城市服务、管理的难题,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课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欧阳淞代表认为,从我国目前状况看,难以在一个城市内部找到解决大城市病的良方,必须用大视野来审视。 治疗大城市本身的病症,应向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寻药方,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唐子来委员说:“伦敦少有‘门禁社区’,住宅楼盘都尽可能开放式管理,对缓解交通拥堵很有效。”政府要少些限制思维,多些服务举措,开放、精细、疏导的思维方式是城市管理者应当学习的。 对于那些仍然想拥入大城市的人,应通过发展水平较高、公共设施齐全的卫星城来分流。全国人大代表王文忠说,“要加强城市群规模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要实现人口的就地转移、就地就业。统筹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支撑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王名委员说,如果不是人人行动起来,光靠政府、靠制度,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治理大城市病需要全民参与,比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 (记者李柯勇、朱立毅、赵仁伟、吴晓颖) |
相关阅读:
- [ 03-07]两会新华时评:让老百姓得到更大实惠
- [ 03-07]成都用"大部制"思维破除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多头症"
- [ 03-07]外围市场连创历史新高 A股为何还在“过山车”
- [ 03-07]人大代表建议设立环责险应对污染事故高发态势
- [ 03-07]李克强等来到代表团与代表一起审议
- [ 03-07]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变迁衍生多元化"头衔"
- [ 03-07]张德江来到澳门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
- [ 03-07]张高丽来到重庆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