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委员议发展:如何围绕企业“做文章”?
2013-03-07 19:4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孙靖 孙靖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华晔迪、张辛欣、苏雪燕)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推进背景下,银行如何将自身发展与服务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结合,成为两会上来自银行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议题。 马蔚华委员:能不能批准银行获取企业股权? 全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小微企业完成的,其中由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完成的创新成果占比高达80%。 “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必须把目光盯住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然而,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轻资产特征明显,此类企业往往达不到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所要求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融资困难。 “如果能获得股权,银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马蔚华建议,及时修订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允许风险管控能力强、监管评级高的银行在向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的同时,获得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期权,并允许银行向PE进行直接投资或发放贷款。 董文标委员:支持民营企业创办民营银行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来看,大型国有银行与政府控股的商业银行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95%,民营银行仅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5%。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单一不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说,目前体制下,商业银行与民企、小微企业、新型市场没有共同语言,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 董文标建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办民营银行。可以考虑由银监会制定相应标准,工商联牵头实行名单制,支持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发起建立一批区域性、全国性有特色的商业银行,比如高科技银行、现代农业银行、物流贸易专业银行、社区银行等。 张红力委员:设立支持企业“走出去”外汇基金 企业“走出去”经营需要长期外汇资金支持。不过,由于外汇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期限较短,成本较高等原因,国内银行很难提供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长期外汇资金支持。目前支持“走出去”外汇贷款期限多为三至五年,十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几乎没有。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建议,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设立支持企业“走出去”外汇基金,解决企业“走出去”长期经营所需的长期外汇资金,且重点支持在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农林畜牧业等行业的并购需求。 高建平委员: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上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委员、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建议,充分发挥银行资源配置枢纽作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领域流动和集聚,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高建平同时建议,从监管层面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环境,对银行制定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等。 |
相关阅读:
- [ 03-07]汤玉祥代表: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突围十面“霾”伏
- [ 03-07]两会农民代表:“今天农业部的领导来了”
- [ 03-07]“80后”女大学生村官代表的两会笔记
- [ 03-07]“现在我们根本‘吃不饱’”——民营企业代表吐心声
- [ 03-07]泉州政企学界代表出席经济年会 高峰对话引发“头脑风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