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汶川地震五周年:映秀,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

www.fjnet.cn 2013-05-12 21:13  侯大伟、郝方甲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究竟需要多久才能在灾难中真正地“新生”?人们是如何从生离死别的灾难中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记者又一次走进震中映秀,寻找答案。

在这个四面环山、两河汇流的一平方公里场镇上,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现代场馆融汇交错,五年前的满目废墟变成了俏丽新城。

映秀镇在重建完成之后,坚定地开始向旅游小镇转变。客栈、饭馆、茶舍、纪念品商店陆续开业,期待着外面更多的游客到来。

“地震前上万人的小镇如今只剩下三四千人,映秀需要更多人气。”居民张蓉说。她与共患难的姐妹合伙开了一家客栈,起名“故事驿站”。

位于映秀镇公墓区下方的这座两层高羌式小碉楼,已经成为她现在的精神家园。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记录“灾难与重生、疮痍与温情”的照片,正中、最大的一张照片定格了重伤的她躺在直升机边等待救援的瞬间。

那是五年前记者在映秀镇拍摄的新闻照片。康复之后,张蓉从网上将这张照片下载、打印出来,一直珍藏。

“一根钢筋从腹部洞穿。”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蓉在“故事驿站”告诉记者,“在映秀等了两天,都以为没戏了,结果直升机来了。”

直升机把张蓉送到成都医院救治的那天,为了能运送更多的伤者,一直在身边照顾她的家人没能登机。“一个重伤者就这样被直升机拉走了,然后就康复了,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张蓉说,客栈所在的这条路叫“爱汇南路”,因为这里就是在祖国大爱汇聚的地方。

“开这家‘故事驿站’,既是要为那些曾经在灾难中帮助过我们的人留一个落脚地方,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在这片灾难的土地上发生了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张蓉说。

距张蓉“故事驿站”不远的山坡上,有震中博物馆和映秀镇公墓区,73岁的“守墓老人”胡建国如今不再守墓了,但他每天早晨还是会站在这里看着山脚下这座熟悉而又陌生、临近而又遥远的小镇。

“这五年恍如隔世。”胡建国说,“刚地震时想有顶帐篷就满足了,有了帐篷之后想有间板房就好了,有了板房之后又想活着时还能不能住进新房……就是没敢想映秀镇能像今天这样好看。”

震后和胡建国一同守墓的马福洋老人,一见面就责备记者不该在四年前借宿他家的那个夜晚悄悄留下100元钱。记者惊诧于他的记忆,他眯起眼睛笑着说:“那些帮助我们的很多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两位老人的爱孙都长眠于公墓中。站在这片山坡上,他们总会向孙子曾经就读的新秀小学旧址张望。如今那里已经建起一个公园,草坪、树木取代了五年前的悲怆,但学校的那根旗杆依然矗立,国旗飘扬在空中。(记者侯大伟、郝方甲)

  • 责任编辑:林晨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