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西京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君表示,在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时候,坚决杜绝学生弄虚作假,学校还会进行抽查。 对于学生反映不签协议就不能提前离校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老师提出申请,正常请假。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学校不可能放任毕业生长期不在学校。 奇招 班干部帮舍友“被就业” 除了拿论文答辩、毕业证作为督促学生就业的筹码外,一些高校的学生干部们甚至也有帮助他人完成就业的“指标”。 作为班干部,江西某高校哲学系的小张被学院分配了一个硬性任务,就是帮助同寝室的其他两人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书”。小张早就被告知,如果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而该校的其他学生干部也有此类“包干”任务。 无奈之下,小张找到了与自己相熟的一家私企老板,在“就业三方协议书”上盖上了公司的章。但随后麻烦来了:老板在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接到自称是“省教育主管部门”的电话。小张告诉老板:那几个电话都是学院里负责就业的学生干部和老师打的,目的是检查用人单位的回答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就得叮嘱他与用人单位充分做好沟通,确保这3个问题能够对答如流:第一个问题是“单位有没有招应届毕业生”;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有,招的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他叫什么名字”;第三个问题是“他在单位上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校在省里的就业率抽查中“穿帮”。 小张说,他所在的哲学系的就业率在学校各学院中是最低的,为此,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年终奖都没发。今年学院发誓要“翻身”,成立了就业领导小组,从老师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学生们在规定时间签好就业“三方协议”。 能在今年最难就业年找到一份工作,小张也让不少同学们感到羡慕,但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他说,自己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实际上,他和同学对那家私企根本就不感兴趣。 囧招 小超市“签”二十毕业生 为了提高学生签约的积极性,一些学校也是奇招迭出。一些就业率不是很理想的院校,对于就业率高的学院和学生,甚至还有奖励措施。 武汉一家冶金类高职院校大四毕业生陈雪告诉记者,学院对于截至6月份签约率在90%以上的学院都有奖励,奖励1万元,对于签约率95%以上的班级,也有2000元的奖励,而前三个签约的学生,也可以获得400元奖励。而她所在的学院则是个冷门专业,去年学院公布的就业率是80%。“但我估计连30%都不到。”今年看起来就业更难,学校从2月份就开始做就业动员,并发动学生们利用一切社会关系,为同学们创造就业机会。 眼看距离毕业时间越来越近,班上还有20多名学生没找到工作。学校再次发出倡议,号召学生们帮助同学就业。陈雪家里开了一家超市,没想到今年竟然成为吸纳学生就业的“大户”。班主任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让陈雪动员父母与班上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签约”。最终,她家的超市一次性“招工”20名,这才把班上的签约率提了上去。陈雪说,有些同学在去学院拿就业协议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就业”。陈雪因帮助同学找工作贡献大,还被评为该校优秀毕业生。 陈雪的班主任方老师告诉记者,毕业生也可“灵活就业”。就业率高低如今成为学校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越是就业难的年份,学院分管就业的领导压力就越大,经常是觉都睡不着。高就业率可以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扩大招生规模,否则便生源不保;生源不保,“财源”便断了,就连老师也得跟着下岗。 绝招 百元网购假就业协议 在最难就业季的刺激下,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签订就业协议才能参加论文答辩,网上“代签就业协议”的业务也应运而生。 在淘宝网上搜索“代签就业协议”能搜索出100多个卖家。其中一名卖家告诉记者,今年代签就业协议的服务非常火爆,业务量是去年的两倍以上,今年至今已经为60多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此类服务。代签一份就业协议,收费100元。而就业协议上所盖单位公章也是真的,而非“莫须有”的假公司。即便学校就业办打电话过来抽查,也能轻松应付过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就业率是教育部门对高校的一道“紧箍咒”,国家有明确规定,一些就业率达不到指标的专业,来年招生必须减少。一些专业甚至会因为学生就业率差而“消失”,一些老师的饭碗可能也无法保住。政策初衷原本是好的,这样可以让那些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难的专业“踩踩刹车”,减少或停止招生。 专家建议 就业率应由第三方发布 熊丙奇表示,当前,就业率已经成为一项“政绩工程”。对于高校而言,就业率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还事关学校的形象和招生;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就业率高低事关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否落实和地方“脸面”。在利益纠葛下,就业率弄虚作假,各种“假就业”就不足为奇了。 “假就业”本质上没有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会将就业难题暂时掩盖。就业率注水带来的“虚假繁荣”会误导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决策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社会对某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导致一些本该被“削减”的专业仍在苟延残喘,继续忽悠不懂行情的大学生。这样“注水”的就业率也会给国家制定就业政策和高校专业设置带来误导,会导致就业市场上供需信息严重偏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他还表示,片面强调就业率会使得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变成职业培训所,以就业为标准组织大学的教学,这会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找工作更难。 为此,他建议必须改变就业率统计方式,应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来统计,避免学校急功近利“刷数据”。 文/本报记者肖欢欢 图/本报记者黄澄锋(除署名外)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