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地王”轮番上场 地方债重压下“卖地”能撑多久

www.fjnet.cn 2013-07-16 10:27  孟晓苏 来源:国际金融报 我来说两句

话题二

能否撑起地方债

土地资源有限、国家宏观调控不放松,土地财政将逐渐退出舞台。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在于转变顶层制度设计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交易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收入达到17428亿元,同比增长13.7%,但同期的中央财政收入14606亿元,同比则下降0.2%。

而据报道,“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大约有40%要靠土地收益来偿还,而现在,部分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度依赖于土地收益;与此同时,土地出让收入增幅在下降,部分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偿债需求,偿债压力正进一步加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近日更是直言,土地财政是“当前冲击我们金融体系安全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具体解释,银行现在有自己的风险管理体制,但是必须要看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整个实体经济。当前实体经济最大的风险就是土地财政的风险”。

那么,在清晰可见的地方债重压面前,中国的土地财政还能支撑多久?

孟晓苏:首先,还是要客观地看待地方债问题。地方债是最近四、五年形成的,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大量的良性资产,改变了一些地方一穷二白的状况。我们要看到地方债产生的合理性。同时,地方债修建的基础设施,有一些配套的设施没有跟上,这个时候如果上楼撤梯,基础设施建设就难以推进,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原有的基建还不能停。在债务压力加剧,土地财政收入下滑的状况下,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显然,一次性的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也无法满足。

郭凡礼:土地财政难以有持续性,这与地方政府出卖土地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一次性长期合同,当期受益,后续无望,对地方经济后续发展缺乏有效支撑。土地资源有限、国家宏观调控不放松,土地财政将逐渐退出舞台。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在于转变顶层制度设计,改变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等来促进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崔新生:地方债根本不会对土地财政构成压力。首先,在实业、制造业低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只能限于土地出让金等所谓土地财政的收益,及外部的招商引资。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且地方政府的执政思维也不会完全改变。其次,中国地方债根本不会构成太大威胁,因为投资的主体——中央政府的信用评级完全能得到保证。即便最终地方政府真的出现了破产,也留有“豁免”这条后路。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