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司机暴雨中溺亡引争议 媒体拷问城市救援
www.fjnet.cn 2013-09-04 07:10 侯先生 来源:央视《新闻1 1》 我来说两句
解说: 根据通报,由于大雨不停,山洪增大,水位暴涨,6名救援人员被冲散卷入水中,同时救援现场附近的变电箱发出漏电报警声,救援人员被迫暂时撤离。 深圳南山消防大队 负责人: 一两下打不开,另一波洪水马上冲过来了,又把车冲到远一点的地方,我们的人也差点被冲走,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返回来。 字幕提示: 06:20分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蛙人”出动。 深圳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工作人员: 我们6点20分接到公安局来电,这种事情我们也有义务。 字幕提示: 07:00分黄先生赶到现场。 (电话采访) 黄先生: 他们根本就没有救援设备,靠根绳子这样拉着人进去这样子救援的。我当时因为已经手脚都发软,也看不到车子。 字幕提示: 07:36分蛙人赶到现场。 遇难者家属 黄先生: 蛙人为什么来这么晚,明明知道车泡在水里,肯定有人要下去(救),光靠普通人能救上来吗? 字幕提示: 08:11分潜水员将位于驾驶员后座的童女士被打捞上来。 白岩松: 我们再来推敲一下整个救援过程,接到了通知之后是4点45分,16名指战员赶赴事发地点,是从火灾现场去的,因为那天报警非常多。结果4点59分未发现被困人员,确认之后再次赶往事发现场,这时出现了走错地方了,但是究竟是不是童女士报警报错了地方,那这个报警中心应该有这样的录音,应该给大家公示,让大家确认是不是她报错地方。即便报错地方,第一次出发的时候,救援部队是否应该打电话跟她再次确认,免得出现这种找错了,然后再回头确认再去赶。因为在救援当中时间就是生命。到达了涵洞附近,6名消防人员下水,请注意是徒手搜索。接下来这里是最可惜的,在5点12分的时候,徒手施救失败,然后又去取东西,又要耽误时间,用工具破窗潜入车中,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均未发现被困人员,后来童女士的遗体是在后座。 5点13分的时候,也就是说她还活着,还打了最后的一个电话。这个环节是让人感觉最最可惜的,画十个感叹号都不够。再然后,牵引绳拉至浅水区进行破拆救援,但是暴雨不停,遇险车辆还被大水冲走,然后救援人员都被冲散卷入水中,他们自己也面临了生命的危险,变电箱漏电,暂时撤离。7月36分,南海救援队,这是专业海上打捞队伍,但是我相信很多观众在这个时候都意识到这已经太晚了,恐怕童女士已经遇难了。8点11分的时候,潜水员将位于驾驶座后座后的被困人员打捞上来,后经120工作人员确认已经死亡。 我们再来看整个救援过程,4点45分到8点25分,3小时40分钟,对于溺水来说太长太长了。救援人员涉及到消防人员、派出所干警、南海救助基地救援人员、120工作人员,这是后来叫来的。存在的困难,地址不一样,找错地方,道路狭小消防车无法通行,雨势大能见度低,水域面积大搜寻困难,车门反锁难以施救,变电箱漏电等等。营救的方式,这就被媒体称为“小米加步枪”,徒手搜索,消防锤破窗,牵引绳拉车,最后是潜水员下水等等。我们说了这些都不够专业。接下来连线一位专业人士,蓝天救援队的队长远山。蓝天救援队现在是被北京市应急反应体系已经纳入其中,原来是专门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队伍,远山队长您好。 蓝天救援队队长 远山: 岩松你好。 白岩松: 整个深圳一个救援的过程你也都了解了,你回头去评估的话,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要注意,同时要去思考甚至反思的? 远山: 其实我感觉有很多问题,基本上有这么几点: 第一个,这些信息的反应比较慢,而且在得到这个信息以后,救助人得到及时救助,这个时间太长了,应该有更好的预案。 第二个,救援人员的专业装备和经验技术还是需要提升的。当然我们消防部队很辛苦,他们是用生命在拼搏,他们当时是从消防现场临时转过去的,但是据我所知,全国的消防队并不是都具备水上救援能力的,他们主要工作还是做消防,然后兼顾城市救援,还有山野救援、水上救援这块,所以说很难在短短当兵这几年时间里把它都学得非常专业。这个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有难度,所以说需要更专业方面的培训队伍。 第三个,现场救援安全防护意识还是需要提升的。因为我们知道水上救援是危险重重,因为我们都做过北京7.21救援,离我们很近。首先对环境安全的观察,比如说像这种漏电的情况,像有管涌的情况,下水道的情况,都容易把人吸进去。然后在暴雨中救援者本身的安全防护一定要有,比如说他自己的装备一定要安全,如果不安全,自己本身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情况。像这种暴雨的时候,前方是一定要设安全员的,随时防护突发的暴雨和洪水,然后还要防止危险品泄漏,还有污染的问题。因为在水下,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白岩松: 也就是说不能自保的话也无法救人,您是否还有第四点? 远山: 第四点,在你不清楚水下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有装备的下水。在车被淹了之后,潜水进入封闭空间是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潜水培训的,没有培训过,原则上是不能进去的。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远山队长给我们带来的解读。一是整个信息不够通畅,太耽误时间。另外,装备和技术经验差。第三个,不能自保何以救人呢?第四个,这次救援是憋气下水,显然缺乏工具和准备。因此,这个救援成功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紧密相关。 解说: 在深圳童女士身上发生的类似悲剧并非首次,很多人应该记得一年前的北京7.21大雨在市区中心地带,一名男车主也是在桥下被困车中遇难。大雨之后,公民自我防护意识,安全锤一度热销,成为车主们必备的工具。 记者: 你车上有安全锤这样的东西吗? 上海市民: 有的,有的。 上海市民 沈先生: 我们好像个人的(安全)意识还不够,整体来讲,安全隐患在这边配一个应该还不错。 解说: 不过也有车主认为,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少数,自己不太可能碰到。 私家车主 蔡小组: 就是说比如说掉在海里边,或者大水淹没车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想过去装这个安全锤。 解说: 悲剧虽不多见,然而一旦发生恐怕就要付出生命代价。不过既使大家知道如何自救,但一般人缺乏训练,碰到突发情况依然会束手无策,这样专业救援就显得有为重要。而早在2009年,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灾害事故救援任务,广东就开始在部分珠三角城市组建8类专业化救援队,对灾害事故实施分类救援。这些灾害包括石油化工火灾、高层建筑灾害、地下工程灾害、水域事故、交通事故等等,深圳也在其中,经过这次暴雨考核,深圳不知道还有没有改进提高的空间? 当城市中危机事件发生如何应急处置?除了反应速度,设施装备也很重要。今年1月广州康王路地陷事故的应急处理就是另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广州地铁建设事业部 孔少波: (28日)下午四点二十左右,在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有涌水涌沙的问题,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先把洞内施工工人先撤出来。第二个马上报政府有关部门。 解说: 接到报告后,让我们看看都有什么部门做了什么工作?广州市建委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分析,并提出抢险方案。地铁施工方则在现场处理,按照专家意见回填排险。同时广州市自来水、煤气、电力等单位也马上根据各自管辖,开始排查处置现场轴周边的安全隐患。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则对事故地点周边进行了生命探测,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另外,医护人员在旁随时待命。交警组织疏导交通。广州市应急办也在事发后六个小时发出了第一篇新闻通稿。整个处理过程涉及到多个部门,显示出了较高的效率和专业水平。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广州此次突发紧急事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媒体回看这次处置时的观察总结。而如何在每一次的应对中都能取得高分,不仅考验着城市的救援体系,更关系着每一个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白岩松: 救援光有态度不行,必须拥有一种能力,否则的话你会到那儿干着急没办法,这就让我们都感到十分的着急和担心。我们接下来看一段视频,这是6月20日的时候,陕西一个水库来泄洪,因为连日这样一个降雨。结果一个钓鱼者被困在了1米的草滩上,消防队员赶到那儿之后,努力尝试要救援他,但是始终救不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画面,字幕提示: 2013年6月20日 陕西渭河宝鸡峡水库钓鱼男子被水冲走 白岩松: 最后眼见着被冲走,这就属于干着急,没办法,也使了很多的力气。接下来要连线清华大学城市安全规划研究所的所长万汉斌。万所长您好。 清华大学城市安全规划研究所所长 万汉斌: 您好。 白岩松: 每当出现城市要看海或者出现水给我们威胁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见消防队员来去施救这样的身影,但是他们毕竟更主要的使命不是这个,怎么样看待我们现在救援体系当中这样一种现状? 万汉斌: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了一个文,就是59号文,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一个建设。这里面就提出来是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融合其它的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来组建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但是因为公安消防队的任务非常重,而且以前是专门针对于城市的消防或者火灾的,那么处理各种事故的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比如深圳这一次洪涝灾害,它的水下救援就显得十分困难。 白岩松: 您觉得需要怎么办? 万汉斌: 实际上我们国家也组建了非常多的应急救援队伍,多半是分灾种、分部门来组建的,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实现这些队伍的一个整合和协调能力,综合应急救援的协调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白岩松: 非常感谢所长给我们带来的解读。 其实进入9月份之后,我觉得反而是一个救灾训练以及改变思路的开始,平时的时候着急,着急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不着急。因此,希望今天这个节目为我们每一个人带去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能给予我们一个更加安全的答案。 另外,要回头说到个人。首先我们希望深圳的这起事件当中的逝者安息,一路走好。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遇到突发的天气状况和自然灾害的时候,要选择去走平常相对熟悉的一些道路。另外在关键的时刻,第一时间尤其要头几分钟赶紧寻找一种自救,财产都是身外之物,在那样关键的时刻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救援需要赶紧进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