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李嘉诚“投欧”难“弃港” 不会从内地撤资

www.fjnet.cn 2013-09-16 0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原题:楼市见顶落袋为安 瞄准欧洲低买高卖 李嘉诚“投欧”难“弃港”

专家评说

淡化内地和香港投资,强化欧洲收购,是李嘉诚全球资本运作的两环。

不必责怪李嘉诚,资金择善而流,“内地什么时候经济大海成了气候,大鱼自然回流”。

从出售百佳超市,到卖出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写字楼,再到抛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及停车场,涉及金额高达410亿元(港币,下同),香港首富李嘉诚近期接连套现,商业动作频频,成了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引发不少猜测。

自金融危机以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一直在欧洲拓展并购业务,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4宗海外并购共耗资248.7亿元。有分析称,李嘉诚“弃港投欧”意图越来越明显。难道他真的要抛弃香港大本营的投资,转投欧洲?

1瞄准欧洲“价值洼地”

在一些分析师看来,此番投资欧洲,凸显出特有的李氏精明。“商人永远只会看重投资的回报率。受制于过度竞争、工资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反观欧洲经济低迷,公用事业等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逐利的商人怎么会放过这个淘宝的机会?”香港一家财富管理机构的首席策略师如是说。李嘉诚此次买欧洲资产、卖香港和内地资产,低买高卖,无非是看中了其间的市场商机。

根据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内地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元和214亿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如李嘉诚先后以700亿元与300亿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又耗资235亿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1/4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而英国媒体更形容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2010年时,欧洲业务只占李嘉诚旗下和黄集团盈利比重的19%,到了2012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34%。

追踪研究李嘉诚商业帝国20多年的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导师曾渊沧,并不认可李氏家族这几年加速“脱港入欧”的说法。他认为,“长和系”自成军以来,目标就是打造多产业的跨国集团并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简言之,李嘉诚早就不是香港的李嘉诚和其商业帝国,而是世界的李嘉诚和其商业王国。况且在欧债危机后进军欧洲,有抄底的性质,也是看好了复苏的前景。

2不会从内地撤资

与之对比悬殊的是,李嘉诚上半年几乎没在内地投资。有分析认为,从李嘉诚的投资节奏可以看出,香港乃至内地的投资环境已然发生变化,对资金的吸引力呈下降趋势。李嘉诚此举或与内地房地产泡沫有关,以规避物业、写字楼等可能出现的高风险。

面对种种猜测,李嘉诚部下、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日前在北京澄清道,公司只是出于“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稳健投资考虑,“今天卖出去,明天价格合适还可能再买回来。国内外的投资机会同样都在关注,只是从未来的投资回报率看,欧洲的机会更多”。郭子威很肯定的一点是,内地GDP增速至少会保持在7%以上,因此还有投资价值,不会撤资出去。

确实,淡化内地和香港,强化欧洲投资,只是李嘉诚全球资本运作的两环。他不会就此离开赖以起家的香港、内地和亚太。李嘉诚不是比尔·盖茨或乔布斯等依赖欧美先进的技术革命而发家。他要想始终保持财富的平稳增长,光依靠收益稳定但潜力有限的欧洲公用事业是不够的。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博客里表示,不必责怪李嘉诚,资金择善而流,“内地什么时候经济大海成了气候,大鱼自然回流”。

3市场行为不必大惊小怪

众所周知,李嘉诚发迹于香港,对一个80多岁的老人而言,情感是不可能脱离香港的。那他为何还暂时放下这个自由港而调集资金“一路向西”呢?

香港汇讯证券行政总裁沈振盈表示,在高楼价和高通胀的情况下,香港楼市见顶已是市场的共识。香港涉及民生的行业如地产、零售业都会受到牵制,而这也正是目前“长和系”所涉及的两大主要领域。李嘉诚在价格高点套现部分资产转向欧洲市场,有利于“长和系”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香港特区政府包括“双辣招”在内的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也压制了地产商的盈利空间,沈振盈分析说。此外,香港不仅要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更要面对内地越来越强悍的竞争,尤其是上海自贸区获批。香港的制度和区位优势若持续走低,李家在香港庞大商业帝国的预期收益自然也不乐观。

香港知名独立财经评论员曾志英则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虽然李嘉诚套现的金额不小,但与其在内地和香港的资产总规模相比并不大。“他在这些投资项目上已经是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落袋为安,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王大可)

  • 责任编辑:张海燕  陈瑜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