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公布 存超3万亿文化消费缺口

2013-11-13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公布了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五个分指数的相关情况,为政府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数据。

根据公布信息,目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未来如何刺激文化消费,打造更加繁荣的文化市场?为此,记者专访了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江林。

万余份问卷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者的年文化消费支出低于2000元

江林教授介绍,当前我国的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处于一个“初级向上”的阶段。居民实际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但潜在的文化需求旺盛,远未得到有效满足,潜在需求与实际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巨大缺口。从长远看,未来我国文化消费还将持续增长,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1万多份问卷调查,近一半受访者的年文化消费支出低于2000元,文化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12%。据调研数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30.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0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6.6%,存在36638.1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这说明我国文化消费尚不成熟,远未达到供求平衡点。

先要解决群众“愿意花时间,不愿意花钱”的问题

未来如何弥补这一缺口?江林认为,首先尚需提升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目前我国的居民文化消费意愿不高。总体来讲,民众对待文化消费的态度是“愿意花时间,不愿意花钱”,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人表现出的文化消费意向不强,不愿意花钱购买文化产品。从城乡、区域差异看,城镇居民在消费意愿高于农村居民,东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因而,未来重中之重是提升中西部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意愿。这需要政府制定实施更多的刺激文化消费的政策,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如实行文化惠民政策等。

此外,我国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实际能力总体也偏低。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居民只能将不高于1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消费。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消费能力相对更低。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约为农村居民的3.41倍,依然在我国文化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未来急需提升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不过,江林也指出,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时间占可支配时间的比重和实际文化消费时间数量均略高于城镇居民,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不容忽视。

根据调查,从当前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十大偏好文化产品分别是报纸杂志、游戏、文化器材、电视、设计、电影、图书、广播、艺术品收藏和娱乐活动。可以看出,报纸杂志、电视、图书等传统文化产品依然是居民主要偏好的文化产品,但游戏、设计、电影等新兴文化产品也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江林认为,接下来应当对文化消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新兴文化需求。

目前,居民的文化消费实际支出情况缺乏权威数据

民众消费的意愿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发育程度紧密相关,江林指出,未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补齐产业短板是必经之路。从国内外产品消费偏好看,在电影、动漫、游戏、演艺四类文化产品中,我国居民更喜欢国外电影和动漫产品,且喜欢国外电影和动漫的人数比例比喜欢国内同类产品的高出10%;而国内游戏、演艺产品比国外更受欢迎,特别是演艺产品,喜欢国内演艺产品的人数远高于喜欢国外同类产品的人数,超出比例接近20%。未来一方面要迎合这种偏好,大力发展国内游戏、演艺等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己的电影、动漫产品,补齐产业短板。

据江林教授介绍,目前公布的文化消费指数也并非尽善尽美,由于国家统计局并未将文化消费支出数据单列出来公布,居民的文化消费实际支出情况缺乏权威数据,只能进行测算,不利于准确评估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潜能和缺口,她呼吁,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