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晗 屈建成 通讯员章洁 “其实,相对有形围墙,无形围墙更让大学与社会之间形成了隔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感慨。他说的无形围墙,是指高校用各种规章制度,阻止社会人员甚至其他高校的师生使用本校的学术资源。 无形围墙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各高校图书馆的规定:只对本校师生开放。 为了让市民共享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去年4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武汉地区5所高校发起“图书馆联盟”,计划逐步向社会开放图书资源,并动员更多高校向社会敞开图书馆大门。 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图书馆联盟”运行情况如何? 记者体验: 高校图书馆门难进 昨天下午,记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来到武汉某部属高校图书馆。刚进图书馆一楼大厅,就被一道门禁系统拦住。 “你好,我想到图书馆借一本书,请问应该怎么进去?”记者向一名保安询问,保安斩钉截铁地回答:“去刷卡,否则进不去。” 保安所说的“卡”,是高校教职工或学生持有的“校园一卡通”。 得知记者是校外人员,保安立即警觉起来,盘问一阵后表示无论是谁,没有“校园一卡通”肯定不能进入,而且没有听说图书馆出台了市民可以进馆看书、借书的政策。 记者找该校学生借来一张“校园一卡通”,在门禁前刷卡进入图书馆。然而,问遍了馆内多个部门,却得到一致的答复:“图书馆不对非本校人员开放,市民也无法办理借阅证。” 图书馆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虽然学校加入了武汉高校“图书馆联盟”,但将馆藏图书向市民开放的时机尚不成熟,目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武汉地区高校中,仅湖北大学等极少数的图书馆面向市民办理借书卡。 市民回忆: 到高校借书的感觉真好 家住武昌南湖,目前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胡先生回忆,早在2000年,自己还曾享受过一段在高校图书馆借书看书的“幸福时光”。 当时,武汉某著名大学图书馆还允许普通市民进馆借书。市民凭身份证、工作证等证件,并向图书馆交纳一定的押金后,就可以办理一张“市民借阅证”进入馆内借书,每人每次可以外借两本图书。虽然“市民借阅证”的单次借书册数比在校学生要少,借阅周期也比在校学生短,但热爱读书的胡先生还是连续办了三年,几乎每个月都跑到学校去借书还书。 然而到了2003年,图书馆却告知胡先生,校外人员的“市民借阅证”不能再续办。 “得知不能再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书,我遗憾了好一阵子,很长时间都没有再迈进大学一步了。”胡先生说。 前段时间,胡先生再次进入大学校园,看到的是各个校门前森严的栏杆,图书馆入口处冰冷的门禁,他不禁感叹,为何十多年前对市民还算热情相迎的高校,如今却慢慢关上曾经敞开的大门? 国外高校: 开放资源回报社区 2005年,美国高校图书馆协会起草了一份文件,要求大学图书馆要像对待本校师生一样,为社会人士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文件称,只有这样,大学图书馆才能通过这些用户与整个社会融合。校外人员只要以捐赠的形式交付一定的年费(2.5美元起)就可以享受一定范围之内的免费服务。像蒙大拿理工学院图书馆就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向蒙大拿州所有居民无歧视地提供服务。 耶鲁大学甚至树立起这样一种理念,即帮助其所在地纽黑文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使其图书馆成为社会化的图书馆。 其他像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均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除此之外,这些高校还依托自身资源,分担着社区发展的责任,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促进社会发展。 像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田纳西大学等均开展了针对18岁以下青年发展的活动,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邀请家长及社会志愿者加入专题模块,内容涉及机器人模型、网页设计等等。 挪威则在主要大学和26所地方性学校中建立“国家增值信息专家网络”,大学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合作,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信息资源。 与国外高校相比,在社会服务、回报社区等方面,国内高校还处于空白或萌芽状态。 无形围墙: 道道都堵人 记者采访发现,高校的无形围墙几乎无处不在。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有一道“墙”堵得人心烦,那就是各高校间就业信息不共享的“就业壁垒”。 去年,一则新闻引起诸多大学生的共鸣和不满:当年12月,成都一所全国知名的电子类高校召开一个大型的人才交流会,明文规定“外校学生不得进入”,附近西南交通大学的许多毕业生只好四处找熟人借学生证,才得以混进该校参加招聘会。 其实,早在几年前,武汉不少高校的招聘会,同样不让外校学生参加。如今,仍有不少高校官网上的就业信息只对本校学生开放。昨天,记者登录武汉某部属高校的就业网站,网站提醒:要想查看招聘信息,须先注册。而只有该校的学生和教师才有资格注册。 |
相关阅读:
- [ 11-19]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月20日启动
- [ 11-19]高校要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 11-19]第二届榕城高校普通话大赛举行 福医学子荣摘桂冠
- [ 11-19]第二届榕城高校普通话大赛举行 福医学子荣摘桂冠
- [ 11-19]高校自主权越大越需要监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