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下午开始,西昌的城区里就处处涌动着紧张又激动的气氛,很多宾馆饭店都打出预祝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的大红横幅,一些市民自发燃起喜庆的鞭炮,好像在为即将启程的嫦娥三姑娘送嫁。 今天子夜时分的西昌寒气袭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观看嫦娥三号飞天的热情。从西昌城区前往发射场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深夜的公路上依旧是川流不息,满载着游客的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地呼啸而过。 包裹着火箭和嫦娥三号的发射塔依旧静静地伫立着,在大凉山的包围中更显庄严威武。在这样的深山老沟里,没有宽阔的观看场地,几个观看点分布在沟沟坎坎的不同位置上,媒体记者和观众都被分批安排在这些观看点上。媒体记者架起了长枪短炮,抢占拍照的有利位置。观众也借助望远镜或照相机眺望着,并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嫦娥三号合影留念。 “各号注意,三十分钟准备!”崇山峻岭间,传来任务01指挥员鄢利清沉着响亮的口令声,三年前的嫦娥二号卫星也是由他下达的点火发射口令。 此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正静静矗立在二号发射塔架上,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火箭顶部的整流罩上,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半轮明月,一双足迹”清晰可见。 最新动态 地月转移轨道运行良好 未来一周空间天气平静 记者上午从北京飞控中心了解到,“嫦娥三号”探测器目前正在地月转移轨道运行,各项遥测参数正常,系统状态良好,正在按既定计划飞向月球轨道。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表示,在未来一周内,空间天气整体平静,对飞行影响不大。据悉,空间天气对“嫦娥三号”的影响,一是太阳风暴,二是空间辐射。 1:26 倒计时 低温燃料加注 “5分钟准备!” 燃料加注手们身穿防静电服、手戴棉质手套,熟练而小心地为火箭添加“动力”——温度极低的液氢和液氧,均属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此项工作将一直持续到发射前负4分半钟才能完成,对加注精度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发射中止。尽管任务艰巨使命重大,但中心操作手们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绝活,保证了历次发射无一失手。 2日1时26分,低温燃料加注完毕。场区内,其他岗位人员已开始撤离。 各路人马进入最后临战状态:远控楼内,电测、遥测、外测等系统技术人员,正按规程对火箭作最后的测试检查;指控中心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图表频频变化,调度口令声此起彼伏;瞄准间里,科研人员正用瞄准仪密切监测发射架上的一个小窗口,对火箭姿态进行最后的精瞄;场坪四周不远处,消防车、安全保障组随时待命。这一切,既严阵以待又有条不紊。塔台上工作人员已经全部撤离,“巨龙”矗立在夜幕中整装待发,等待着一飞冲天的壮美。 1:30 点火 “零窗口”发射 “1分钟准备!”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5、4、3、2、1,点火!” 1时30分,鄢利清发出铿锵有力的口令,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白春波果断地按下红色点火按钮。刹那间,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拔地而起,“隆隆”的怒吼声响彻山谷,巨大的火焰将导流槽内400吨水瞬时化为气体。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虽然天空没有月亮,但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形成了一道明亮而美丽的光环。一声仿佛空气被撕碎的声音瞬间爆发,轰鸣声向四周群山压来,站在千米之外的许多人不由自主地捂上了耳朵。 起飞约10秒后,火箭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望去,火箭化作一颗明亮的星星,缓缓飞向浩渺的太空。 “火箭完全按照‘零窗口’准时发射。”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民看着指控大厅屏幕显示的发射时间说,这不仅可以保证嫦娥三号精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而且还节省了燃料,为探测器的后续工作提供动力。 1:48 器箭分离 三姑娘精确入轨 当火箭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整个探月工程的上万名参试人员和数万台套设备一齐启动。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厦门、喀什、佳木斯等测控站,以及远望号海上测量船上组成的测控网对火箭实时跟踪。“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清脆响亮的声音在这个被称为“菠萝沟”的山谷中回荡。 发射场指控中心大厅的巨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图表随着火箭的飞行轨迹频频变化,三维环境下的全程数据实时仿真系统以三维动画,真实、直观地显示着火箭的飞行状态。 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建成了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完成了包括测控设备更新换代等在内的上百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 火箭一二级分离、火箭二三级分离,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三级发动机二次关机,器箭组合体始终保持正常飞行姿态。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的第83次发射,也是全世界第130次月球探测活动。 1时48分许,指控大厅传来了期盼已久的声音“器箭分离”。此前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工作人员,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经历了多次发射任务的他们已经习惯以这种较为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取得的一次次成绩。 2:18 太阳翼展开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显示,卫星在太平洋上空正以每秒约11公里的速度进入近地点210公里、远地点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2时18分许,太阳翼展开。 对于在轨运行的嫦娥三号来说,太阳是其电能的主要来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嫦娥三号卫星在浩渺太空中快速飞行。月宫,正期待着这位中国访客的到来……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此次发射任务辛苦工作三个多月的参试人员脸上露出酣畅的微笑。 记者抬头仰望广袤无垠的太空,皎洁的明月洒下柔和的银光,正等待着“嫦娥”姑娘落月“回家”。航天梦连着中国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还将建成自己的太空站、探测火星进而飞向银河系,向着更高、更远的太空前进,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特写 “零窗口”发射 是如何实现的 “零窗口”的发射为嫦娥成功落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嫦娥三号的“零窗口”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是技术上的创新。”探月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民说,发射中心首次采用双激光惯组加卫星导航修正复合制导方式确保火箭的入轨精度。 “就是通过内测设备和外测设备同时对火箭的飞行状态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修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发总体室主任符菊梅说,激光惯组平台借助于陀螺等敏感器判断火箭的飞行姿态,并利用数字化方程模式计算出如何进行校正等。卫星导航修正装置接收火箭的外测信息,并弥补可能出现的内测设备系统误差。“相当于为火箭精确飞行加了一个双保险。” 发射场区气象信息的精确预报对“零窗口”发射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中心对4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施场区逐时逐段精细化预报,把数值预报从5公里范围缩短到3公里,气温预报误差不超过1摄氏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晓华说,通过对气象因素的精细化预报,确保了“零窗口”得以成功实施。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实现‘零窗口’发射的重要前提。”赵民说,发射中心提出了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务软件零缺陷、判读对比零遗漏、完成任务高质量的“五零一高”目标,形成涵盖任务管理、人员场所管理、技术安全管理、装备维护管理等主要领域、体制健全的现代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基层、向末端、向岗位落实。 此外,为满足嫦娥三号任务需求,测发系统先后完成光纤中继系统适应性改造等7项升级,完成了场区空调联试、供电、行吊等19项例行试验;测控系统增加了西昌指控大厅图像增强系统;通信系统完成了电视监视系统建设。 “可以说,‘零窗口’的实现真正体现了嫦娥工程各系统间密切协同,特别是发射场整体发射能力和各分系统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赵民说。 |
相关阅读:
- [ 12-02]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姑娘"--解密嫦娥三号探测器
- [ 12-02]嫦娥近月点15公里处动力下降 软着陆不用降落伞
- [ 12-02]“嫦娥三号”升空 港媒称“与有荣焉”
- [ 12-02]北大教授解读嫦娥探月看点 月球虹湾区或有新发现
- [ 12-02]陕西打造“顺风耳助“嫦娥”探月 确保天地沟通顺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