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时政 > 正文

工人日报:步履维艰的控烟事业能否走出尴尬困境?

2014-01-02 07:24:17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公共场所带头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此外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控烟人士认为,控烟部门应该借此“东风”,积极促成全国性《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出台,让“步履维艰”的控烟事业走出“尴尬困境”。

我国于2003年11月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中国卷烟产量增加了50%,产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吸烟者总数达3亿多。陷于困境的控烟,能否迎来“转机”?

领导干部不吸烟对于控烟有推动

2013年12月30日,《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专家座谈会召开。资深控烟人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杨功焕表示,这一《通知》在我国控烟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个通知不是一个简单的通知,它代表了党中央和政府在控烟方面的态度”,杨功焕一直致力于我国的控烟事业,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控烟“进展甚微”,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副主任姜垣说:“有的时候,一个城市的控烟立法进程,往往会因为这个城市的领导干部是烟民而停滞,当领导干部更替时,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的特点是领导干部不吸烟,对于控烟就有很大的推动”。

对于这一问题,广州市控烟办主任伍任初深有感触,“2010年,广州市人大召开论坛探讨控烟,但同一天一名干部视察烟草公司,称要将烟草产业做大做强。”如此情况并不鲜见,也暴露出了我国“控烟”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的原因所在。

“控烟”与“烟草经济”长期博弈中,控烟界处于弱势地位。控烟人士承认,控烟运动离不开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但另一方面,巨额的财政收入让烟草行业成为政府的钱袋子,难以割舍。国家烟草专卖局统计显示,2012年,烟草行业上缴国家财政7166.62亿元,同比增长19.42%,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约6%。

早前,按照我国加入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关要求,我国承诺在2011年1月9日前实现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100%禁烟。至今,《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7年,但这一承诺并没有兑现。

随着《通知》出台,中国控烟能否兑现承诺,在杨功焕看来,一部全国性立法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性禁烟立法呼之欲出

在控烟措施中,最强有力的莫过于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控烟法律。

遗憾的是,目前国家层面的控烟法律至今未面世,倒是已有地方立法机关率先尝试。根据2013年12月中旬举行的第16届全国控制吸烟经验学术交流会上发布的消息,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哈尔滨等10多城市已经出台地方性禁烟法规。

“国家层面如果不对烟草行业进行控制,地方执法是很难有起色的。”伍任初坦承,在2010年9月,《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几经波折后,在全国率先将办公室列入禁烟区域。

杨功焕认为,通过两办《通知》的出台,可以有效推动已有法规的执行,也可以有效推动国家层面立法的制定和执行。她透露称,2013年9月,全国人大法工委等相关立法部门已经在积极推动禁烟立法。目前,国家层面的控烟法规已纳入全国人大2013年三类立法计划。

其实,卫生部早在2011年就颁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里面明文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只是,收效并不理想。

杨功焕指出,效果“打折扣”背后正是让控烟人士备感无力的现实,陆续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与卫生部门在控烟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决心一样,它无法平衡烟草业主管部门、烟草行业的利益纠葛。

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监管部门又是烟草企业,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约协调小组由烟草专卖局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履约小组自然未能真正发挥职能,全国性禁烟法律多次呼吁未能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未来的控烟,我只能说是持谨慎乐观态度”,两年前,杨功焕从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她对“控烟”面临的困难有着清醒认识,“随着《通知》出台,希望控烟部门能借此‘东风’,积极促成禁烟立法。”(本报北京1月1日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