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社会浮躁助长读书功利化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2014-04-23 07:03  白琥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实用主义出版物受热捧 影像文化挤占阅读时间

相对于阅读时间的压缩和阅读方式的短浅,中国人的阅读质量更是舆论焦虑“阅读危机”的焦点。无论是书店里的“畅销推荐”还是网络商城的“热书排行”,养生学、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名著与经典的销售却显得较为暗淡。

对于“阅读危机”一说,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实是人们读的“闲书”太少。

张颐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很多人在读书,但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之类,应用型居多,这种阅读导致人们人文修养、自然科学修养程度很低。

“实际上,人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但是人们读的‘闲书’、陶冶性情的书太少,而我们目前的很多偏见、观念上的僵化,都肇始于这个原因。”张颐武说。

出版物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拓宽着人们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虽然不再欠缺内容资源,却与深度思考、内心宁静渐行渐远。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生活方式正面临剧变,而阅读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素养并未同步提高。社会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正是因为人们在上述变化中产生了不适应感。”张颐武说。

对于舆论有关“阅读危机”的焦虑,温儒敏则将原因归结于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及信息过量。

“普遍的焦虑感,也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书。即使阅读,也多是读一些流行、时尚、实用、消遣的读物,对那些经典的、真正承载人类智慧的作品反倒敬而远之。”温儒敏说。

“网络收集信息空前便捷,人们获得知识往往都是通过网络‘快餐式’的索取而‘一步到位’,以往那种在阅读中不断体验、探求与思考的过程就省略了。”温儒敏进一步分析称,电影、电视和手机等影像文化的盛行也挤占了阅读的时间。”

除上述因素之外,相关专家指出,从时下成功学、厚黑学、养生学等实用主义出版物的畅销,到为国人阅读量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材教辅读物,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危机”之所以出现,与出版企业过分重视“收入、盈利、市场占有率”的评价标准也有直接关系。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专家:应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

“阅读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多年来社会各界也频频发声,建言献策,冀望缓解国民的这一“精神危机”。

其中,全民阅读立法被认为是一个有效手段。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年,“全民阅读”再次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发表言论推广阅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自己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表示“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表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

在国家层面的助推下,“全民阅读”越来越多被媒体聚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逢世界读书日,舆论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情绪仍在蔓延。而相关专家亦向记者表示,“提倡阅读年年都在呼唤,但效果不大。”

对此,张颐武则相对乐观,他告诉记者,“中国人整体的人文素养正在提高,虽然提升的速度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但我认为不必过度为此焦虑。”

“不过我们仍要扎扎实实地倡导建立‘书香社会’,提倡大家多读一点书,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面阅读,要多读有深度的东西,让自己的素养更进一步地提高,这是一个优雅的、有书香的社会慢慢养成的过程。”张颐武说。

出版业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专家指出,经济贡献绝不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不该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而应该切实提高出版质量,为培养国人的阅读习惯做贡献。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则希望从改善学校的阅读环境入手。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温儒敏向记者表示,应当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去缓解阅读危机。

“要切实采取措施,做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认为可以利用现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切实改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以此作为源头,重新激发和推动全民读书的风气。”温儒敏说。(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