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谈官德:不兴伪事
2014-05-21 06:42: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 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原文: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为官大忌,却总能让不少人尝到甜头,以短时间内的“政绩”骗得赏识,一拍脑袋就做一个形象工程,赚取一时的浮华名声。习近平上任以来,推出八项规定并“反四风”,亲自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开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自表后主》 原文: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岁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释义: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帛,外面有剩余的财物。 在这篇短文中,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给家里和后人谋私利的心境。但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特别清廉的庸官,那也不值得为人们铭记,理解诸葛亮这句话,需要结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是“勤政”和“廉政”兼备的,不但不贪,还很有能力。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对当下的领导干部提出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原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儒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内圣外王”,将道德与政治之间直接关联。无论官居何位,权利多大,自身道德这一关(即“修身”)是首先要面对的障碍,不过此关无从谈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道德的自觉性,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弥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对党员加强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养与政治觉悟,也不时敲响警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文:同引用 释义: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好的树木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纯钢也不会用来做成钩子这样卑微的东西。仓廪丰实后那些偷吃的鼠雀兔狐之辈就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一代清官包拯,据说一生只流传下来这一首诗。人们赞颂包公断案如神,却不能忽略,他能秉公执法,恰因心中无贪欲,可以无所顾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清官,他们深受群众拥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这些人带头守法,维护国法尊严。如果一个官员自己到处揩油,很难指望他能维护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义。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宋·苏辙《上皇帝书》 原文:陛下诚能择奉公疾恶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厉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 释义:去掉老百姓的祸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样。 爱人民,是古今中外对于官员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真正将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注重“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考量。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都是重头戏,其所涵盖的范围广阔,影响深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注定了民生问题将长期是官员的“腹心之疾”,群众利益无小事。 清、慎、勤 ——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 吕本中在《官箴》中提出的三字要求,被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四库提要》专门提到,“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通常认为,为官之人真正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就能持身立世。除了“勤政”和“廉政”外,这里面还提出了谨慎处事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钱财、处理事务时,如果难以克制自我,其结果往往是被侥幸心理所害。 一心可以丧邦, 一心可以兴邦。 只在公私之间尔。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14日) 典出: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释义:一种心可以导致亡国,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这两种心只是公与私之间的一念之差而已。 作为一个将“立党为公”写进党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将公心放在极为重要的高度强调。何谓公心?并非是违背人的天性,让官员们完全摒弃私心,而是要在公共事务领域,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权力在手,不应用来谋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是要为百姓谋福祉。在公与私之间,关乎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明·顾炎武诗《秋山》 原文: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释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百姓情愿以死相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任人皆知,却往往忽略了他的成功背后,是越国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人民愿意支持什么样的政权?从勾践的故事中不难看出,是愿意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紧密相连,为群众谋福祉的政权。“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当下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就是因为扎根泥土,深入群众。 (本版整理、释义:刘少华) 制图:潘旭涛 |
相关阅读:
- [ 05-20]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研讨会在京举办
- [ 05-20]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
- [ 05-20]习近平: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 [ 05-20]亚信峰会今将举行 习近平夫妇将宴请来宾
- [ 05-20]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