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上流传的“吃薯条致癌”的消息,让不少网友感到恐慌:“以前只知道这种油炸食品吃多了不是特别健康,但是真没想到居然能致癌,太可怕了。” 消息称,在薯条中检出了可致癌物丙烯酰胺,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伴随出汗和肌肉无力等。那么这个“丙烯酰胺”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致癌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丙烯酰胺非薯条独有 果壳网食品安全领域达人、食品安全博士钟凯介绍:丙烯酰胺并不是薯条中独有,它在人类漫长的烹饪史中一直存在,只不过2002年才有瑞典科学家在食物中发现它的踪迹,随后英国、挪威等多国科学家证实了这一结果。丙烯酰胺的形成与“美拉德反应”有关,简单来说,这个反应指的就是食物颜色逐步变深并散发诱人香味的过程。还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焙和烤制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便产生了丙烯酰胺。 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与食材的成分密切相关。比如咖啡、土豆、谷物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材,加工后产生的丙烯酰胺就比较多。此外,温度也是影响丙烯酰胺含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丙烯酰胺在120度以上的高温下生成,140至180度产生的量最多。加热时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是炸得脆、烤得干的食物,丙烯酰胺的含量通常也越高,例如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约为炸薯条的两倍,硬面包就比软面包含量高。 食物的储存、加工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丙烯酰胺的生成。以土豆为例,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研究,油炸土豆的丙烯酰胺含量比焙烤土豆制品的高,如果用微波炉烤制带皮的土豆则不产生丙烯酰胺。 由此看来,丙烯酰胺不可能从膳食中完全消失,也没有哪个国家或组织建议消费者不吃炸薯条、炸薯片、咖啡、谷物等食品。 摄入量总体不足为虑 钟凯表示,丙烯酰胺确实是一种潜在致癌物,有确凿证据证明它能导致动物的癌症。但是,是否导致人类癌症还无定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均在关注和研究中。 钟凯认为,虽然单看个别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不低,但我们总体上吃进去的丙烯酰胺并不多。根据报道,肯德基的炸薯条里,丙烯酰胺的含量达到每公斤280微克。记者按照一包大薯条的量粗略计算得出,一份薯条中含有丙烯酰胺的量约为十几微克。据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平均水平是每人每天20至30微克。不同国家消费者吃进去的丙烯酰胺虽然来源有所不同,但数值差不了太多,东方人的摄入量还会比西方人稍低,因此,总体上是不足为虑的。 其实在摄入的丙烯酰胺中,薯条并不是作出贡献的“主力军”。根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估计,当地人摄入的丙烯酰胺有约45%来自炒菜。这主要源自爆炒的烹饪方式,比如爆炒西葫芦的丙烯酰胺含量可以达到每公斤360微克,比炸薯条还高。 多蒸煮炖 少煎炸烤 钟凯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尚未制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限量,但大家都在努力减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比如国际食品法典、美国、欧盟等均为工业界提供了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操作指南。欧盟提出了一个参考值,用于督促和指导企业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其中,对于炸薯条是每公斤600微克。 虽然丙烯酰胺不可能从膳食中完全消失,但是综合世界各国政府给消费者的建议,钟凯介绍可以从两方面来减少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一是从烹饪方式上,多蒸煮炖、少煎炸烤。不要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但应保证烧熟煮透,以避免食源性疾病。蔬菜在炒之前焯水有助于减少丙烯酰胺生成;二是从饮食习惯上,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记者牛伟坤 |
相关阅读:
- [ 07-17]物美所售绿土康田紫薯条等13批次不合格食品下架
- [ 06-12]世界最长寿猫咪24岁高龄去世 爱吃薯条肉串(图)
- [ 05-09]物美散装食品标签混乱 同一薯条保质期差8个月
- [ 04-20]《舌尖2》遭网友恶搞 泡面炸鸡薯条亮相
- [ 04-11]英国一海雕爱吃炸鱼薯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