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丽水华人华侨子女夏令营的营员们跟老师学习国画。 何瑞禄摄 无论居住在哪里,各国华人新生代有意识或无意识都会面临文化“归属”的问题。 海外华人出生在国外,成长在国外,回到中国后难免会遇到身份认同的困扰。 身份认同困扰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扩大,越来越多的“华二代”陆续选择回国读书、工作或创业,但他们的华人背景却给他们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尴尬。 回浙江工作了5年的英籍华人孙艾玛时常有“被夹在中间”的感觉。她说:“当别人问我的出身时,我说是英国人,他们看我的外表总会说‘不,你永远是中国人。’但我说的中文有口音,英文却很地道,他们又会觉得我确实是英国人。” 虽然有着中国人的脸,但这些“华二代”时常会有疑问:“我到底是谁?”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不时会随着他人的判断而改变。 程查尔斯是出生于纽约的美籍华人,2011年作为海外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就读本科。“刚开始和别人说自己是留学生时,他们都觉得我是美国人。但时间一久,可能是因为我的外表,他们又觉得我是中国人。我自己也搞不懂我到底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我周围的那些‘华二代’也有着相同的困惑。”查尔斯对此感到不解。 文化差异是主因 “华二代”在国外土生土长,接触较多的是国外的主流文化。来到中国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产生身份认同的苦恼了。 “虽然自称‘华人’,但我从小在英国长大,我的思维模式和角度都跟中国人不一样,这让我有时候很难和当地人沟通。”艾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显得很无奈。 不仅固有思维难以改变,国内外不同的风俗习惯也让他们很不适应。 40岁的美籍华人周卡罗尔4年前在北京开了一家蛋糕店,对中国人喜欢讲价这一现象,她一直难以理解。“我不习惯讲价,美国人很少有讲价的。”她说,“当他们为了一个蛋糕跟我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感到我真的无法融入这里。” 此外,语言往往也是归国“华二代”的一个“硬伤”。 查尔斯认为:“在中国,像我们这种‘华二代’如果中文不好真的很难融入集体,别人只会把你当成外国人。我的中文水平在日常交流上没太大问题,但对一些成语、俗语以及时下的流行词还是难以理解。” 语言、思维、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差异所致。 |
相关阅读:
- [ 07-29]华人竞选澳大利亚维州议员 盼凝聚华社力量(图)
- [ 07-29]日本推“健康餐食”制度 华人上班族表示欢迎
- [ 07-29]在日华人不惧酷暑参加足球友谊赛 促进国际交流
- [ 07-29]日本华人溺亡事件增多 警方吁危险区域切勿下水
- [ 07-29]新西兰行动党华裔副党魁养老院看望华人谈政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