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问:上什么大学是不是高考说了算? 今天公布的改革方案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这话听着复杂,说白了就是:高考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按照《意见》,今后学生升学有“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做出介绍。 刘利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这次改革提出要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问:自主招生政策有变化吗?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是《意见》中明确的方向。申请自主招生的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点出两个关键词:学生必须参加高考,高校不得联考。 杜玉波: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前提是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也就意味着目前老百姓俗称的“华约”、“北约”这种联考方式就不再存在了。 对于将受此次改革影响最大的、目前刚刚入学高一学生,“自主招生”往往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学生:我觉得自主招生就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去自己希望的学校考试,相当于挑选精英。 第四问:加分机会还有吗? 改革方案指出,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在此前媒体曝出一些地区的高考加分乱象后,“加分”这个中性词总能触动家长们的敏感神经。加分项目如何严控、加分行为如何规范?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 杜玉波: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重点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降低过高的分值。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要严厉打击加分造假。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尽管改革在北京推行的时间表排在2017年之后,北京166中校长王蕾已对政策明确表示欢迎。她预计,受加分政策影响的学生并不多。 王蕾:高考加分主要是在艺术和体育,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一百个孩子能占不到10个。 第五问:寒门子弟怎么办? 《意见》要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很长时间以来,“寒门子弟上学难”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直言,这样的报道说明一些问题,也存在一些误读。 张力:媒体上容易把一些现象高度概括,视角也不见得非常客观,比如说媒体很少报道,现在在全国新生当中,有52%农村户口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能要低一些,但是它绝不是说家境贫寒的学子就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了。 不同省市、不同地区,改革继续寻求平衡,剑指“公平”。 杜玉波: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还要继续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要求部属高校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调出的指标主要用于中西部及入学机会偏低的地区。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鸣枪出发,撞线的时刻被定在了2020年。最后按时间线纵览本次高考改革的时间曲线和最终目标。 第一个记时点,2014年,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第二个记时点,2015年,分类考试、统一命题、自主招生、考试加分、录取批次等等改革“实招”将被正式祭出。 第三个记时点,2017年,改革将进入弯道要达到三个目标,一、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二、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三、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渠道。 终点,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届时千军万马闯的“独木桥”将被改建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立交桥”,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未来可期。(记者沈静文刘玉蕾 张闻) |
相关阅读:
- [ 09-04]两篇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 专家:不影响高考
- [ 09-04]教育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 [ 09-04]美招生官谈:何时申请美国高中最为合适
- [ 09-04]美国贵族高中的三堂课,震撼很多人
- [ 09-04]闽高校和高中学校将开展人防教育 教学6至8课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