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征求意见稿意在尽量拓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 业内人士认为,最高法就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有效地缓解了时下环境公益诉讼的“燃眉之急”。 司法保护弥补行政执法不足 2012年12月,江苏省泰兴市6家化工企业为降低处理废酸的成本,雇佣没有处理资质的人员,直接将废酸偷排入河,导致水体严重污染。为修复环境,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提起公益诉讼。 法院审理查明,6家涉案企业于2012年至2013年间,多次将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交由没有处理资质的公司和个人处理,每吨以20至100元不等的价格补贴。这些公司和个人,一年内共倾倒两万多吨废料至当地河流。经泰兴市环境监测站对水质采样监测,发现多项环保指标严重超标。 2014年8月,经泰兴市人民法院审理,14人因犯环境污染罪被判处两年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16万元至41万元不等的罚金。随即,泰州市环保联合会向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环保公益诉讼,要求涉案的6家化工企业赔偿1.6479亿元,用于水环境修复,泰州市人民检察院支持起诉。 近日,泰州市中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污染案件,法院判决6家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用1.6亿余元。1.6亿余元,是按照虚拟治理成本3660万元以及4.5倍的受污染河流的敏感程度确定的,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环保公益诉讼中赔付额最高的案件。 司法审判能够解决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亦能有效弥补行政执法威慑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解释对污染环境罪与非罪界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两高”出台关于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解释后不足半年,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近300起,超过近5年移送案件的总和。据公安部不完全统计,公安机关已立案侦办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47起,是过去10年立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总量。 环保法庭促进执法效果提升 2007年的“太湖蓝藻水危机”,促生了江苏省无锡市法院环保审判庭。2008年5月,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这是全国第二家环保审判庭。 2007年11月20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环保法庭。 从设立至今,无锡法院审结的案件类型十分复杂,涉及到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和非法偷捕生态鱼类、非法占用山林资源、非法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非法走私、贩卖濒危、珍贵野生动物和制品等各种领域。 据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7月15日,全国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合议庭、巡回法庭,合计150个。 从各地审判结果来看,环境法庭集中专门审理环境纠纷案件,提高了案件的审理效率,增强了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对企业的震慑力提高,促进了环保执法效果提升,一系列的成效逐步彰显。同时,环境法庭在司法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环境司法审判机制。 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环境资源案件设立审判庭。在马勇看来,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司法迈出了重要一步。环境资源审判庭将会把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重要任务。 环境公益诉讼应成为突破口 今年5月29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大力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指出,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关键在于树立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 奚晓明要求,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应把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针对推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进一步发展,马勇建议,专门的环境保护审判机构应统一名称、对口业务。现有的地方环保法庭有的叫生态庭,有的叫环保庭,职能上也不尽一致,在统一性方面还有待改进。 此外,环保法庭的设立应遵循集中管辖原则,有利于环境司法的专门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马勇认为,要推进环境审判专门化,必须发布一些典型的环保案件。无论私益诉讼还是公益诉讼,目前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鉴定机构制作鉴定报告时间过长;二是公益诉讼的程序设置有待完善;三是希望法院能积极受理环境行政诉讼,甚至是行政公益诉讼,这有助于推动环境诉讼的发展,纠正行政机关的不当执法行为。 |
相关阅读:
- [ 04-25]去年环境公益诉讼索赔额上亿零受理 尴尬料终结
- [ 04-23]“环境公益诉讼”门槛越低越好
- [ 04-11]环境公益诉讼亟待破冰
- [ 12-14]环境公益诉讼门槛高 专家吁给更多民间组织授权
- [ 10-28]专家建议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
- [ 10-22]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究竟放宽了多少
- [ 07-10]环境公益诉权只给中环联? 评论称诉讼权被垄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