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机动车污染,有助于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产业,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防治大气污染,抑制机动车保有量过快增长,降低其使用强度是非常必要的。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比我们少,道路还更窄,但工作日开车上班的人并不多,也就是汽车使用强度比我们小。当然,这与人家公共交通系统发达有关。我们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采取限行措施,目的也是降低汽车使用强度。 在这方面,除了限购、限行、淘汰黄标车,政府还将逐步推出提高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征收拥堵费和排污费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将来再遇污染天气或重大活动,采取单双号限行等硬措施也不是没有可能。 机动车是现代文明成果,是促经济、惠民生的一大产业,目前,产业的发展遇到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应当合理规划,使其适度、有序地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研发新能源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凡此种种,肯定触及许多方面的利益,但不这么做,全社会因环境污染付出的经济代价和健康代价将更高。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9日 09 版) |
相关阅读:
- [ 11-19]北京正研究拥堵费等政策 力争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 [ 11-18]济南或将实行机动车市区限行 拟公交分担率达40%
- [ 09-04]京津冀及周边省区市机动车排放将统一监管
- [ 06-10]京津冀将明确大气承载红线 拟控制机动车使用强度
- [ 04-26]导致雾霾元凶有哪些:北京机动车污染占比最多
- [ 04-15]北京:机动车排放在PM2.5本地来源中占比上升
- [ 03-08]吴晓青: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污染主要原因
- [ 03-08]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污染主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