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2014-12-08 14:21: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该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亮色。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不仅延续了以往几年的4大典型特征,同时呈现出一系列新现象和新模式,很多参数开始出现超预期调整。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开始步入攻坚期。 2015年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大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6大挑战和变化。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 宏观经济的四个典型特征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延续了2010年以来典型的“新常态”模式,这集中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 (一)在GDP增速逐季回落过程中,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不仅来源于需求的疲软,同时也来源于潜在增长能力的下滑,潜在GDP增速的下滑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内在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将告别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在这个迈进的过程中,必将产生几大现象:第一,经济增速的换挡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增长模式的过程,因此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这需要足够的耐心;第二,经济增速很强的下滑将是常态,但由于各种参数调整的速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潜在增速回落的幅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将给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确定带来巨大的挑战;第三,寻找和构建新的增长点将是未来几年改革和调整的核心,新一轮改革红利、新一轮人力资本红利、后工业化红利以及产业升级红利,将需要大改革和大调整来构建,因此,在GDP增速回落进程中参数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它往往会在“大破大立”的构建中出现跳跃性变化。 (二)在GDP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就业状况保持较为良好态势。这表明中国就业已经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质变,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结构变异中发生漂移,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约束函数已发生重大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团队依据2013至2014年的各类参数,在假定线性变化的前提下进行测算,在现有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下,要保证就业水平相对稳定,GDP只要达到7%即可。 (三)7大类结构参数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国结构大调整的时代已开启。 1.需求结构持续发生重大调整,在资本形成贡献率回落的同时,消费贡献率保持稳定,内外需的结构开始向相对合理状况迈进。 2.国民经济的总储蓄与总消费结构发生结构性变化,总消费率开始稳定地超过总储蓄率。这表明中国消费驱动的持续性力量开始形成。 3.贸易品与非贸易品、工业品与服务在内部需求结构调整和外部不平衡逆转等因素的同时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景气分化、相对价格调整和结构变化。 4.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不仅标志着中国总体劳动力供需状况发生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就业与工资结构也必将发生重大调整。 5.金融结构在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持续发生调整。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大幅度下降。 6.区域结构也正在发生十分快速的变化,无论是消费、投资、出口都在向中西部转移。这集中体现在区域GDP增速在持续回落中出现分化。 7.在低端就业阶层的工资增速持续提升的作用下,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收入结构的改善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善和需求结构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前期刺激性政策的后遗症依然严重。中国宏观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面临流动性泛滥、债务水平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经济潜在系统性风险难以在短期化解。 值得关注的四大变化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还呈现出很多值得关注的新力量和新因素。这些新力量和新因素的出现,可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的阶段。 (一)2014年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逆转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因素。未来几年中,房地产周期性调整成为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变量。 (二)大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推动下全面拉开序幕,已对传统资源配置的政治经济运行模式带来了巨大震动。这是中国经济摆脱“新常态”,走向新增长模式的关键。大改革的力度和路径将左右未来“新常态”持续的时间和变化的幅度。 (三)政府一直在倡导的“去杠杆”在2014年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初见成效。各种金融杠杆的回落将成为未来“新常态”的新内容。 (四)“微刺激”虽然常态化,但政策效果却出现递减的迹象。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在“稳增长”中实施的传导机制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大改革”来重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已经成为未来的核心。 |
相关阅读:
- [ 12-02]乳企淡定应对进口奶入侵:一盒奶走完流程至少俩月
- [ 11-25]72副部级央企负责人薪酬方案确定:任期激励不含股权
- [ 11-17]中国经济“新常态”将助力G20峰会2%额外增长
- [ 10-28]预算法大修内幕揭秘:地方违规举债将追责
- [ 10-14]学者:京津冀需5个副中心城市 保定是众望所归
- [ 10-14]中央机关公车改革在即 公务交通补贴来源存疑
- [ 09-13]东盟期待分切“中国经济升级版大蛋糕”
- [ 09-12]没有“强刺激”能否稳增长?——专家深度解读中国经济走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