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一位市民在献花后默哀。当日,一些上海市民到外滩陈毅广场献花,祭奠踩踏事故中的遇难者。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首批32位遇难者名单已经公布,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最后一夜骤然逝去。事件的安全管理之责诚然需要追究,安全教育的缺失同样值得人们反思。 如何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危机中如何展开自救……尽管事故发生后,媒体迅速梳理应对踩踏的措施,但是对于纷繁复杂的安全知识,不少人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专家认为,安全教育是项长远、系统工程,既需要日常教育宣传和应急演练,也需要提高民众文明素养,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此次事件遇难者大多是年轻人。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说,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节假日通常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高发期,学校应未雨绸缪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少去或不去人流量过大场所;社会进行安全教育时,也不应只喊口号,而必须结合案例,入脑入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立凡说,目前中国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规则、秩序的宣导方面,是一个笼统观念,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危机情况下如何自救等的宣传教育也不到位。“对其完善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 他认为,在危机时如何自救的宣传教育方面,日本经验值得借鉴。“在发生重大事故或险情时,公众能够保持镇静,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必须通过平时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来形成。日本不仅针对地震等重大灾难在学校、社区组织应急演练,针对一般的火灾等突发情况也有相应演练。” 曾在日本留学、现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张常林说,地震、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演练,是一种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安全教育。中国现在一方面这种日常演练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有演练,也较粗糙,演练效果通常是事倍功半。 他认为,地震、火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缺乏相应的自救知识,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并不奇怪。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这才是最可怕的”。 “有时候路上没车,我就会闯红灯。即使有车,但有人带头闯,我也会跟着。”张常林说,自己并不是没有这个安全知识储备,但在大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他也会作出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举动。 “没关系”“不会出事的”“又不是只有我这么做”等麻痹大意的行为,往往会将一些看似细小的疏忽酿成重祸。他现在反思说,安全教育有时候并不只是知识灌输,还需要一套规范的社会秩序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遵纪守法的人反而吃亏,安全教育沦为空谈。”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安全教育很大程度是一种规则教育,安全意识薄弱对应的是规则意识淡漠,连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规则也不尊重,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增。 他说,安全意识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民众自身文明素养的提升,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习惯;另一方面也需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让破坏公共秩序的人得到应有的惩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教育,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还与国民的文明素养、法律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程度息息相关。”谭克俭说。(记者刘欢 贾远琨 许晓青)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