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年俗流变折射时代变迁

2015-02-14 18:24:50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互联网推动新年俗文化

传统的年俗文化中,要拜年就要到对方家里去,只有面对面,才能把新年的祝福送给对方,这是由农耕社会落后的传播手段决定的。后来随着通信手段的进步,出现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微信拜年、微博拜年等多种形式。其实,对拜年方式的改变,只是互联网影响年俗文化的一个方面。由于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生产、生活、交往等所有方面,因此,如果说传统农耕社会的消逝,带走了传统年俗,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可能建构出一种新的年俗文化。人们办年货不再去实体商铺,而是网购;祭祖可以不再返回到家乡的祖坟,可以用网络遥寄;春联也不用手写了,网上有大量的好对子,下载打印即可;红包不用当面发,微信、支付宝转账可以即时到达,甚至红包也不再仅是长辈给晚辈发,晚辈也会给长辈发;包括亿万国人共同的“年夜饭”央视春晚,也不一定非得用电视看,手机、iPad等各种终端只要连上网络都可以看。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年俗文化中的活动,几乎都可以足不出户借助于网络完成。

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是过年的具体方式,还有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比如传统年俗文化中禁忌的约束力就明显下降。禁忌多多是过去春节的一个特点,禁忌总是包含着禁制以及违犯禁制后将会遭受的神性惩罚,比如春节期间不能打碎东西,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语,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洗头、甚至出嫁的女儿只能在特定的一天“回娘家”等等,传说违反“规矩”就会有各种不幸降临。然而随着科学昌明,这些旧习被逐渐打破。

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愿景一如既往

尽管在新时代下,过年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但很多人却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有的说现在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了,有的说人与人之间拜年没有以前真诚了,还有的甚至说连饺子都没有以前的香了。

究竟年味儿浓不浓、饺子香不香,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些传统年俗的淡化,在某种层面上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辛苦了一年的上班族来说,回家过年就多出了另一个意义:回家充电。在倍感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迎来这样一个难得的长假,很多人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再胡吃海喝、彻夜打牌了,反倒有很多人选择给自己来上一份“健康套餐”或是“文化进补”。7天的时间可以带上父母一同旅行,在异国他乡感受合家团圆的美好;为孩子兑现往日因忙碌而未能达成的承诺,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亲情;为自己来一份严格的健身计划,向“亚健康”说不;掌握一门外语的基本沟通技巧、读一本厚书,或者干脆彻底放空自己,睡上个三天三夜……同时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了人们对“年”的理解的改变,剧院、电影院、健身房、书店等在春节期间都正常营业,并且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精神、健康套餐”,并向传统的过年方式发出了挑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身在其中的我们也已经发现,安静、平和的过年方式似乎已经慢慢成为了趋势,我们不仅是新时代年俗文化的见证者,更是它的创造者、推动者。

年俗文化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社会变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变迁在春节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新的需求而自主选择的结果。作为民族传统,春节的传承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当下发生的变化,则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在春节传承链条上打下的时代烙印。对于这些变化,应该持有尊重甚至欣赏的态度。一方面,变化本是年俗发展史上的常态,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有自己的过节方式和过节内容,今天的人们也在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和内容,以自己对春节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春节文化和春节生活;另一方面,虽然有种种变化,但以更新、祈福、庆贺、迎春、团圆、和谐为主旨的传统年俗的文化精神以及“情感交流”的过节使命依然积淀延存。尽管传统的年俗在消逝,但国人过年的习俗从未中断,特别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对阖家团圆的渴望,这些都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更强烈。

春节,依然是令人无比期待的,但吸引人们的不再是美食新衣,而正演化为一种牵动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体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