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元宵节特刊:习大大提醒了我们的乡愁

2015-03-05 15:04:51 介绍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醉中国·学习经典】第十二期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系列(六)

习大大提醒了我们的乡愁

【学习经典】元宵节特刊:习大大提醒了我们的乡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廖良淼 书

子曰师说丨曹雅欣

(一)乡愁爆发

【学习经典】元宵节特刊:习大大提醒了我们的乡愁

2015年2月1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行程第一站的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就是习大大已经离开四十年的、青年时期下乡插队的地方,他充满感情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对此,网友们热评:“习大大乡愁大爆发!”

乡愁是什么呢?习大大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

而这,又引发了全国人民在春节期间的一片“乡愁”热。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始终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所以中国人历来喜欢看喜剧,避免面对悲愁。然而有一种愁,却是带甜的,那就是乡愁。

在乡愁里,有温馨的回忆,有熟悉的土地,有美好的人事,有故乡的童年。

无论人生行进多远,也该时时记得乡愁,乡愁,提醒着我们根基何在。

不忘乡愁的人,才不忘本,不忘理想初心,不改赤子真性,不背叛教养文化。乡愁,是对文化本源的珍惜和守护。

(二)家的乡愁

往往,乡愁集体发作的时段,就是主题为“回家”的过年时段。家,是一年到头,人们归来的地方;家,也是一年新岁,人们出走的地方。每到年节,对家乡的短回归与再出发,使人们的乡愁里裹藏着浓浓的属于家庭的气息。家庭给予人的成长烙印,在此时复苏。

比如,家庭里的家风,是乡愁。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通过群众采访追问“家风是什么”。其实,每当我们回家,就是回到家风笼罩的环境里;每当我们离家,就是带着家风教养走向社会。

家风的体现,就是一个人身上的乡愁名片。

而家风,来源于家训的教导。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过《朱子家训》中的一句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吃一粥一饭的时候,也要想到这些粮食来之不易,用半丝半缕的时候,也要感念这些物资生产辛劳。

这句话出自著名的《朱子家训》,从清朝初年问世以来,它被很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当做是“治家之经”,可以说,它不再仅仅是作者朱柏庐自己一家的家训,而是被推而广之地奉为了中国人共同的家风教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门之内教导的珍惜精神,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清廉节俭、“光盘行动”,这不正是朴素家训到公众规范的一种社会化延展吗?

家训的恪守,就是一个人身上的乡愁保留。

所以,乡愁,对于个人,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忘父老乡亲,更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那样无论何时都不辱家风的教养展现。 乡愁一泛,是提醒人在对家庭的思念里,恪守家训,铭记家风。

(二)文化的乡愁

乡愁在人们远离祖国土壤的时候更容易泛滥,此时的乡愁,不仅是对家庭故土的萦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热恋。

这种乡愁,往往是海外游子的终身情怀,因为他们远离祖国、隔阂于母语文化之外;然而就在本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也可能会罹患这一层乡愁,那就是当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严重冲击、当传统文化被流行文化所全盘覆盖、当我们不安地感觉到正在逐渐远离自有民族文化的时候。

这样一种文化乡愁,不仅令人怀念过去,更令人焦灼未来。有形的地点可以迁徙,无形的文化不能毁坏。

如果我们任性删除着本民族的文化宝藏,再多的乡愁也将无立锥之地、再深的乡愁也找不回心灵故乡。到那时,纵然我们还生活在固有的家乡土地上,也已然是一种丧失了精神家园的流离失所。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教师节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说,习大大的乡愁,不是从2015年春节回到陕西才开始的,他所担忧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更大乡愁,从呼唤传统文化复兴就开始了。

对中国文化能否很好地守护、学习、继承、传扬,那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乡愁。

所以,乡愁,对于民族,是文化名片还能否清晰示人,是文化土壤还能否生生不息,是文化感召还能否健康有力。乡愁一起,是我们能牵着祖先的手,拉起后世的手,薪火相传,源远流长。(文/ 子曰师说 曹雅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