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时有势,“北京决策”影响全世界
2015-03-13 11:38:58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林雯晶 陈晖 |
分享到:
|
三是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所谓稳中求进的“进”,其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可以看到,除了进出口贸易增长率指标外,其余全面实现了预期目标。(见表1) 表1 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2006-2015) 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2%,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5.0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4.0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工业比重持续下降,降至35.8%,比2010年的40.0%下降了4.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国已经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的发展转折点。 民生改善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主要的民生指标。在可统计的10个主要民生量化指标来看(见表2),均全部实现。如果对比一下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他的核心词是“中产阶级经济学”政策,以便使美国经济增长成果更好惠及美国中产阶级。而 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词是“雪中送炭”政策,使经济增长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政策。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讲,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哪些社会主义因素,实际上,从中国的民生指标来看,就是最典型的社会主义因素,或者说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因素。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针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二是针对全体人口医保、社保全覆盖,尤其是对13.67亿人而言,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构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医保网。在本世纪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医保覆盖人口国家,但仍然有13.5%的人口未获得医疗保险。而后中国经过医疗体制改革,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迅速超过美国,而美国2013年仍然有14.5%的人口(4518万人)未获得医疗保险。 表2 主要民生指标与实际结果(2013-2015) 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大幅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2014年,中国减少了1235万人,约占全球每年需要减少5000万人目标的1/4;相对2010年,则减少了9500万人。(见表3)从国际视角看,中国2014年绝对贫困人口已降至7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左右,而2015年,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世界贫困发生率为14.4%,印度为22.4%。但是在1981年时,中国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4%,而印度不到60%。(见表4)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还是能够比其他类型的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减少并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