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2015-10-16 22:07:5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原标题 悠悠寸草心 漫漫报春晖--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吴晶 陈勇 王思北 胡浩)青蒿,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宋代药书《本草图经》中寥寥数笔描述的植物,神奇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1972年11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这种植物身上发现了青蒿素的奥秘。从此,这个发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 43年过去,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的研究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这荣誉,铭刻着屠呦呦的名字,也铭记着一代科学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光辉业绩。 使命,突然降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1969年1月21日,对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年轻学者屠呦呦来说,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屠呦呦接到一项任务:作为课题组组长参加以寻找抗疟新药为主要任务的“523”项目,为项目加强力量。 “523”项目,从此改变了屠呦呦的人生轨迹,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抗击疟疾事业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每年约有2亿至5亿人被疟疾感染,数百万人丧生,主要是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全球面临疟疾灵药失效的严峻危机,奎宁、氯喹等抗疟药已经引发了疟原虫的耐药性。 地处热带的越南也是疟疾高发区,又值越南战争,疫情蔓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对中国提出请求,研制新型抗疟药成为一项紧急援外的重要政治任务。 “523”办公室负责人对屠呦呦说,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方子拿了不少,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缺,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已在1963年启动了耗资巨大、由几十个单位参加的研制计划。至1972年,已筛选21.4万种化合物,没有找到理想的新型抗疟药。 中国从1964年起开展军内抗疟药研究。为尽快取得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草了三年研究规划草案,会同数十家单位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此项任务。1967年5月23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确定了三年研究规划。这项规划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项目。 在学术权威靠边站的动荡年代,科研工作几乎完全停滞,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的屠呦呦一夜间走入了中国药物研究的核心地带。她多次对所里的同事表示,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屠呦呦当时在所里已经是第二梯队。”自20多岁便与屠呦呦共事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原所长姜廷良说,将重任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被同事公认的科研能力水平。 “我在北大的学习是国家培养的,后来中医研究院进修也是国家对我的培养,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今天的屠呦呦,回忆当初的临危受命,依然神色坚定、眼神闪亮。 12345下一页 12345下一页 |
相关阅读:
- [ 10-07]青蒿素抗疟在非洲获巨大成功 帮科摩罗实现零死亡
- [ 09-14]塞内加尔卫生部长感谢中国为塞抗疟事业所作贡献
- [ 01-09]中国抗疟药在非洲被仿冒
- [ 01-09]人民日报调查反驳中国输非洲抗疟药被指假药
- [ 12-26]英媒称非洲无法消灭疟疾因中国假抗疟药妨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