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于子茹)“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如此强调。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未来五年,我国将使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5年里,我国平均每年要减贫超过1000万人,每月减贫接近100万人。那么,这块“硬骨头”到底由谁来“啃”? 政府:仍是扶贫开发的“中流砥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扶贫开发,主要是以贫困县为扶贫单元进行区域瞄准,为大量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说,“但在现阶段已难以做到针对贫困户的精准扶持。” 据统计,7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剩下的7000万贫困人口属于绝对贫困、最难摆脱贫困的群体。”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表示,剩下的是最难啃“硬骨头”,未来减贫难度将越来越大。 对此,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他要求,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作为长久以来扶贫开发的绝对主力,政府固然要在本轮攻坚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意味着各级政府必须在今后5年真抓实干,全力完成中央制定的各项脱贫目标。”张占斌说。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补足贫困地区发展短板。”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指出,要从战略部署上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的问题。 张占斌表示,做到精准扶贫,还要“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实施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区,要实行生态保护扶贫。”。 此外,尚勋武指出,“未来脱贫攻坚最大的困难在于培养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从教育、医疗等方面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并加大对现有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社会组织:“精度”更高,弥补政府扶贫不足 “实际上,扶贫工作不仅涉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力量,还需要动员很多产业部门的力量和资金。”汪三贵曾公开表示,从以往的经验看,仅靠扶贫部门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需要更多合力。 其中,社会组织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邓国胜认为,“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赞同,认为社会扶贫能够以其灵活、精准、专业、高效等优势弥补政府扶贫的不足。 “社会力量由于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灵活,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再加上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生命线,缺乏公信力或效率不高会使社会组织很难获得持续的资源支持,这种压力客观上促使社会组织廉洁自律并不断创新、提高扶贫效率。”西安市市委党校教授吕雅琴坦言。 而且,“社会组织更加接地气,深入基层,可以根据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真实需求制定一些扶贫项目和办法。”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认为,慈善组织更能充分了解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求。 “贫困地区本身有发展机会,但往往自己捕捉不到。这时可以借用企业的智慧发现市场商机。”刘佑平说。 例如,在贫困人口集中、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地区,实施产业帮扶,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无资金无项目的贫困人口,实施项目帮扶,与企业、农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增加租金、股息等财产性收入;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贫困人口免费开办“农家乐”,实现创收。 专家表示,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种种社会扶贫模式恰恰体现了社会扶贫能募集社会闲散力量,发挥合力效应。“通过整合零散力量,能够积少成多,产生巨大的合力效应,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与交流,强化社会共同认知,真正地做到共同富裕。” |
相关阅读:
- [ 12-08]千亿扶贫资金到底怎么花?
- [ 12-08]讲习所:精准,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有多重要?
- [ 12-07]汪洋:学习借鉴宁德扶贫经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 [ 12-06]交通扶贫规划将覆盖1157个县 重点畅通剩余建制村
- [ 12-05]中国完成“十二五”交通扶贫目标
- [ 12-04]“十三五”交通扶贫重点聚焦“托底性”任务
- [ 12-02]李克强对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 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 [ 12-01]新华网评:扶贫工作要念好总书记的“准字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