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破梗阻 立新规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破局行动,要打破原有格局,特别是要让一些原有的利益格局伤筋动骨,重新组合甚至直接取缔。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梗阻”现象,一种是“中梗阻”,一种是“肠梗阻”。习近平指出:“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
改革中的“中梗阻”指中间机构或人员(多指干部)在执行改革方案过程中居关设卡有意让改革的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等现象。这种“梗阻”主要来自执行改革方案的系统或组织机构自身两个方面,与个体的办事人员的自身私利没有直接关系。来自本组织内部的“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梗阻”,来自非本组织、但为本系统或本系统其他单位的“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被梗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推出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显示,部门利益成为地方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方面,尤其如此。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落实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这两种类型的“梗阻”,在改革中的破坏性较大,有时还显得十分冠冕堂皇;因为,它有时表现为制度性的、体制性的或结构性的,既难以找到“梗阻物”,又难以找到“梗阻物”的载体(具体人),所以进行系统性、结构性分析才能让这种“梗阻”现原形,然后除之。
“肠梗阻”本意是指任何引起的人或动物肠内容物通过的障碍。改革过程中的“肠梗阻”是指出自从事改革人的自身阻碍。这种“梗阻”纯粹产生于个体人自身,“学习中国”小编认为有两种原因产生“肠梗阻”,一是价值观层面原因,这种人的价值观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背,因而阻碍改革;另一方面是因改革伤及其私利,动了他个人的奶酪或“夜草”,所以阻碍改革。“肠梗阻”的爆发点虽然容易找到,但是,“肠梗阻”却有可能发生在改革全过程的任何一点中,爆发的频率可能远高于“中梗阻”。我们可以简单将“中梗阻”理解为改革的系统性阻力,将“肠梗阻”理解为改革的个人方面的阻力。有些干部不愿改革、不思改革、不善改革、不敢改革,要么表面响应、暗中抵制,要么碌碌无为、唯恐担责,要么乱改一顿、贻害无穷。清除“肠梗阻”一是做政治思想工作,二是用对人。习近平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用好人是最主要的,要用改革促进派,要用改革实干家,要将“反对派”和“拖拉派”清除出场。习近平指出:“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废旧立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需要破旧,还需要立新规。必须创建与国内外经济形式和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和助力。
图为:2014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了解货物装配和查验情况。
四、破旧格局 立新结构
以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这“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已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型和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了,必须抓紧时机进行结构性改革,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经济结构。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现实中有一种经济现象大家很熟悉:一方面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产能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国人出国疯狂抢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国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问题。早在今年3月2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