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借力大数据“拔穷根”

2016-01-15 15:04:23 吴劲珉 胡连娟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海云   我来说两句

【2016年网络媒体走基层】

光明网 吴劲珉 胡连娟

全国脱贫攻坚看贵州。我们欣喜地看到,大数据已成为贵州人的骄傲。“十三五”期间,贵州将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借力大数据,贵州正全面推进大扶贫战略,加快建设“扶贫云”平台,加快脱贫步伐。

举全省之力扶贫,贵州蛮拼的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贵州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5年间,贵州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扶贫开发新路。

据悉,为力争早日实现脱贫摘帽,贵州省通过机制创新,让贫困家庭“换穷业、挖穷根、挪穷窝”。全省上下通过多年的扶贫实践,已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成效显著经验:“毕节试验”、“晴隆模式”、“长顺做法”、“印江经验”、“威宁实践”、“迤那镇路子”以及六盘水“三变”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贵州省威宁苗族彝族布依族自治县迤那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总结出的精准扶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层层摸底调查评估、公示与备案,逐户建档立卡、因户施策,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还了解到,用来识别真正贫困对象的精准扶贫“四看法”正在贵州全省推广。

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借力大数据“拔穷根”

依托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毕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精准扶贫“四看法”识别真贫。(光明网吴劲珉摄)

1月13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大山之间雾气缭绕,曾在浙江温州外出务工多年的村民张永志正在轮流值班。每周三的这天,他都会和另一位同村贫困农户一起在养牛基地上班。

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告诉,此举得益于毕节正在实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据悉,张永志和其他16户贫困户共同协商成立专业合作社,每家贫困农户向银行贷款24000元,贴息三年,就可以购买2-3头母牛进行养殖。“农户通过1年学习养殖技术、两年还本、三年能够脱贫、四年奔小康、五年致富。”

张永志介绍说,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家里土地贫瘠产值低,外出务工多年也没到赚到什么钱。“不过,返乡回来看到家里比以前好,路也通了,就没必要再外出找工作了。现在,我每周就轮值1天班照看牛群,其余时间都非常宽裕,可以在镇上和周边村做些通村硬化路面的临时工作,贴补家用。”张永志说,其目前还处于学习了解养殖技术的阶段,有信心实现脱贫致富,对以后日子也有奔头。

去年底,贵州成为全国第9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首个。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印刻在每个贵州人默念的心里。现如今,贵州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连接着全省88个县区市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也连着3500多万贵州人民的“小康梦”、“中国梦”。

回乡创业的“80后”小伙郑楠,每天穿梭于毕节、遵义和贵阳三个城市间,他的货物运输生意做得非常红火。“以前,我在上海打工每月挣5000块,除去房租水电通讯等费用,最后攒下来的钱所剩无几。”郑楠说,没有路,想做什么产业都是不实际的。“十多年前的路和现在根本没法比,我家附近全是泥土路,一旦遇到雨天就无法通行,必须穿雨胶鞋才能勉强行走。”

大数据引领,为“拔穷根”提供新力量

谈及大数据必谈贵州,发展大数据必到贵州。

推进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贵州扶贫工作事关全局。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在全省剩下的近500万贫困人口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用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考核的精准扶贫管理工作机制,并提升大扶贫精准度,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天采访得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4大问题,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代省长孙志刚同时强调,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双战略行动,重在精准,贵在落实,“干”字当头。

精准扶贫,大数据技术能帮上什么忙?1月14日,在位于六盘水市的中国网络菜市场总部运营中心,一排排实时数据和分析结果在数千平方米的大厅里展示着。这些数据,是“中国农业云大数据”与“中国网络菜市场”采取“1+1=1”的模式运营结合,以电商为载体、数据为基础,共同构建的全新农业电商产业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