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5棵"摇钱树"见证贵州诞生"寨沙模式"
m.folksfolks.com 2016-03-01 21:56:23  于振华 来源:千龙网    我来说两句

yzh2016030100002

2016年1月14日上午,记者在寨沙侗寨看到了广场旁边的4棵500多年的金丝楠木,其中有3棵是长在一起,形成了天然植物奇观,被誉为“一家三口”。距离这4棵不到30米远处,还有一棵更大的金丝楠木,这5棵金丝楠木在乡村游中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千龙网记者于振华 摄。

就是这样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的侗家山寨,多年来却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金娃娃”挨饿,长期戴着国家级的“贫困帽子”。2010年,寨沙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寨里的姑娘都想往外嫁出去,男青年靠抬滑竿卖苦力吃饭,多半是光棍汉。这一奇特的现象被人们戏称为“青山绿水风光好,只见大哥不见嫂”。

yzh2016030100003

2016年1月14日上午,记者在寨沙侗寨透过广场旁边的“一家三口”金丝楠木,能看到村里极具特色的侗家木楼。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当初,我嫁过来时看到寨沙村又脏又乱,我们夫妻一结婚就外出打工了。”寨沙侗寨农家乐“侗家驿站”老板杨云菊告诉千龙网记者,以前,杨云菊一家4口人挤在一间破烂木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还会为了吃饭发愁。为了填饱肚子,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

现年43岁的夏用发,以前在寨沙侗寨里住在一个小木屋里,里面黑乎乎的。“全村寨人都是住着这样的黒木屋子。”夏用发回忆说,当时他在村里是靠干点农活、做点苦力,来养家糊口。2013年之前,他还在梵净山当厨师,给人家做菜,他在外面打了10年的零工。全村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村里就剩老人和小孩。2011年,寨沙侗寨有贫困户37户133人,贫困发生率为49.3%。

群众贷款政府担保解决资金老大难

近年来,随着贵州铜仁市全面进入高速公路时代,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也向纵深推进,梵净山旅游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慕名来梵净山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呈现出“旺季火爆、淡季不淡、日新月异”的良好发展态势。这让有心的寨沙人找到了发财的路子。

据千龙网记者了解,2011年,江口县决定利用寨沙侗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高起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由此,寨沙乡村旅游开发正式启动。

“驻村帮扶我们的干部找我谈话,建议我从银行贷款来建房搞农家乐。我一听,要花20多万建房,这个风险太大了。万一没有生意,我又没有固定工资收入,要是还不上贷款怎么办呢?”夏用发告诉千龙网记者,当时,他和妻子觉得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搞农村旅游,太不靠谱了。他们既怕还不上贷款,也怕银行不放贷给他们,就根本不敢向银行贷款。

寨沙侗寨乡村旅游开发之初,村民们苦于资金缺乏,一直无动于衷。铜仁市旅游发展委主任陈丽萍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之后,江口县成立寨沙乡村旅游开发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在科学制定《寨沙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机制,在组织、资金、项目、政策上提供强力支撑,先后整合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移民、“一事一议”等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寨沙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陈丽萍详细介绍说,当时为了解决贷款难题,当地政府负责向银行为农民作贷款担保,建立了“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的全能扶贫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支持1636万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向26户群众发放贷款526万元,争取江口县信用联社向33户群众发放贷款850万元,江口县农行向52户群众发放贷款260万元。同时,江口县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先后投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资金200多万元,撬动2000多万元贷款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解决了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难以启动的问题。

2012年,寨沙侗寨村民夏用发和妻子决定向银行贷款13万元,又向亲戚借款5万元,加上自己还有一、两万元积蓄,凑够了20万元,拆掉了又黑又老的破木房子,按照规划建起了两层的新房。同年,长年在广东、福建、北京等地打工的杨元菊闻讯也赶回寨沙侗寨,她通过金融扶贫渠道贷款13万元,向亲友又借款20万元,在规划地段上建起了两栋双层木楼和四合院。


责任编辑:林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