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年两会,习近平到“团组”最关心哪些大事
2016-03-15 16:51:1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
分享到:
|
3月13日,习近平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今年两会到访的第5个代表团,其他分别是上海代表团、湖南代表团、黑龙江代表团和青海代表团。此外,3月4日下午,习近平看望了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 每年总书记两会期间到“团组”都备受瞩目,尤其是历年反复强调的话题和当年的新提法。2013年到2016年,习近平每一年两会到“团组”都重点谈到了什么,今年又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大事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梳理习近平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创新驱动”成为习近平到“团组”讲话多番提及的关键词。 “创新驱动”一直受到中央的重视。2012年,十八大正式将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在历年的两会上,“创新”都是代表委员讨论的热门话题,今年习近平参加各地方代表团审议时,再次为“创新”赋予了新的内涵。 记者对比过去三年习近平在上海代表团的讲话发现,他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要求从未缺席。 2013年,习近平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14年,习近平强调,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年两会期间,“创新”再次成为习近平到“团组”的关键词。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与往年相比,今年习近平还首次在解放军代表团专题谈创新。3月13日,习近平在解放军代表团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突出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习主席不仅指出了创新对于军队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军队如何开展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事2 改革:“三个着力”引领发展新境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对如何做好深化改革这道题,习近平看得很重,也想得很深。 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习近平首次考察地点便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并在考察中明确表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小组召开了21次会议。在连续4年两会上,习近平也无一例外地谈到了“改革“。 2013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参加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当年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 2014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的审议。他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方面体制机制。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上海代表团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今年,习近平又分别在上海代表团和黑江代表团专门提及改革。 “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月5日下午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以“三个着力”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绘制路线图,奠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的基调。3月7日上午,习近平在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改革决定中国发展事业的成败。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必须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意义不言自明。 大事3 民生:让群众看到变化 得到实惠 2016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亲切的询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暖心的话语令在场代表不禁会心一笑。 总书记对村民婚姻大事的关切背后,是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的深情关切,也是民生的高度重视。 去年3月9日,参加全国人大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球大势,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习近平自己曾说过,扶贫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事情。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去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问题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4年3月7日,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2013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也强调,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年间,不变的主题,是习近平对贫困群众脱贫始终如一的牵挂和关怀。今年两会,习近平又在两次到“团组”时专门提及扶贫。 3月8日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提到希望湖南早日实现脱贫目标,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3月10日,来到青海代表团,习近平再次强调,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事4 作风: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风清气正。记者梳理发现,据公开报道,2013以来,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在多个场合强调工作作风、政治生态。 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强调,坚决扫除那些腐朽的、丑陋的、邪恶的现象,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进而普及开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作重要讲话,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三年间,从2014年两会上提出的“三严三实”到2015年的“净化政治生态”,习近平从干部作风、党员干部修养、群众期待等各个层面,表达了对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今年,还有了新的论述。 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用“亲”“清”二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新型政商关系,为干部作风建设指明方向。习近平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清”就是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 “亲”“清”论述,十分具有针对性,令人印象深刻。媒体评论认为,这是我国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生动指引,是我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合力的坚强保障。 大事5 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今年的两会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2016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使用“眼睛”和“生命”比喻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5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也有同样的比喻。他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且强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两年同时以以“眼睛”和“生命”为喻,浓缩了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和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习近平2013年、2014年两会上讲话的高频词。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4年,习近平来到贵州代表团,他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