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专利侵权涉国家利益可不判停用
2016-03-23 07:03:36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
分享到:
|
京华时报讯(记者王晓飞)昨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根据该解释,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考量,对于专利权纠纷中的被告,人民法院可以不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但其应向原告支付相应的合理费用。该解释将于今年4月1日施行。 善意使用侵权专利可免除赔偿 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使用者、许诺销售者、销售者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时,免除其赔偿责任。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善意的使用者在证明合法来源且已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是否还应停止使用仍受到争议。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宋晓明表示,实践中,侵权产品的使用者通常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购买的是否为侵权产品,因为使用者在侵权行为链条的末端,容易被权利人发现,故权利人往往选择起诉使用者。 为此,此次《解释》明确,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且举证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对于权利人请求停止上述使用、许诺停止销售行为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诉侵权产品的使用者举证证明其已支付该产品的合理对价的除外。 涉国家利益付费后可继续使用 通常情况下,侵权人一旦侵权,就应当承担停止侵权的法律责任。但如果侵权人停止被诉侵权行为将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时,法院也可以不判令其停止被诉侵权行为,而代之以支付合理的使用费。 此次《解释》中明确,如果被告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权利人请求判令其停止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考量,人民法院可以不判令被告停止被诉行为,而判令其支付相应的合理费用。 宋晓明表示,只有在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极特殊的例外情况下,法院才不判令停止被诉行为,停止侵权仍是专利侵权责任的基本方式。 >>背景 强化司法裁判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依法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确保专利法的正确实施,统一和细化专利侵权裁判标准,及时回应科技创新对专利审判的新期待,最高法再次发布有关司法解释。 解释(二)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加大专利权司法保护力度;二是强化权利要求的公示和划界作用,增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三是厘清专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法律边界,既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益,鼓励发明创造,又避免专利权不适当地扩张。 最高法民三庭庭长宋晓明表示,这次司法解释的出台,将进一步遏制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司法裁判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有效激励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据新华社电 |
相关阅读:
- [ 03-22]最高法公布专利法新司法解释 探索破解诉讼周期长难题
- [ 03-17]最高法:上海应成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交流之窗
- [ 03-14]最高法报告连续三年提冤案的积极意义
- [ 03-14]最高法报告:近年来修改次数最多 首次链接微视频
- [ 03-14]最高法报告:去年国家赔偿案金额2.4亿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