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专家解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

2016-03-26 19:33:43 王经国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军民融合发展: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专家解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新华社记者王经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5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如何深入理解和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进行了解读。

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举措

记者:为何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姜鲁鸣:在大国发展战略中,把握好安全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破解“大炮”与“黄油”矛盾,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这是基于对当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确立了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为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指明了方向。

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有效破除军民二元体制结构,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实现社会资源大整合,以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为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军民融合利国利军利民

记者: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请问,军民融合如何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

姜鲁鸣: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以实现军事能力整体跃升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双赢,进而实现长期的国防安全。

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一方面,只有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才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有效破解强军难题;另一方面,也只有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促进转型、增加就业、孵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国船舶制造业能够超过韩国、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一,就是军民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军用船舶业几十年的持续拉动,为整个船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反过来,不断壮大的船舶工业,又反哺国防和军队建设。一旦国家建立了这种大的良性循环系统,就能有效化解“大炮”与“黄油”的矛盾,进而做大做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经济基础。

军民融合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记者: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军民融合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姜鲁鸣: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对抗更多体现的是体系性对抗。当前,现代军事体系能力生成主要集中于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支撑环境三大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使人类创造财富的活动与捍卫自身安全的活动水乳交融地融合到一起,赋予现代战争小打大备、小攻大防、小行动大保障等特征。

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不仅仅是两大军事体系的直接对抗和较量,更加鲜明地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大体系对抗。这就要求军民融合。只有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才能有效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推进军民融合关键在创新

记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姜鲁鸣:推进军民融合,关键在创新。要用创新思路推动军民融合,是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全力推动理论、科技、管理、实践的创新,破解军民融合中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军民融合离不开国家主导。推动军民融合,最重要的是用党和国家的意志贯彻力破解利益屏障,消除利益固化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阻碍和隔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国防两大建设的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离不开市场运行。找到全局利益与各局部利益的相对均衡点,并从这个相对均衡点出发制定政策,采用包括市场方法在内的综合手段调节各主体关系,真正实现“要我融合”为“我要融合”。

军民融合离不开文化支撑。培养法制文化理念、军民融合理念和现代国防意识,使军民融合为社会接受和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只有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维护现代国防安全、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才能在国家由大向强的进程中提供最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