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约谈是对干部的爱护 不能“放空炮”
2016-07-19 07:31:1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林雯晶 |
分享到:
|
记者日前调研采访,听闻一位省纪委书记介绍一级一级压实责任的“制胜法宝”——约谈。为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省纪委书记约谈了下级某贫困市的市委书记和纪委书记,“谈话还没进行到一半,他们就坐不住了,脸涨得通红,额头冒着汗。”提前做足了“功课”,带着问题有备而来的省纪委书记知道谈话起了效果,“果然,他们一回去就开始部署工作,并随即成立多支督查小组赴全市各地检查民生资金的使用情况。” 对党员干部来说,约谈二字并不陌生。当下,“任前廉政谈话”几乎成了领导干部任前的“必修课”。而有的干部还可能会经历“教育提醒谈话”“信访谈话”“诫勉谈话”等不同类型的谈话。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正风反腐、从严治吏之弦越绷越紧,约谈干部也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日常工作之一,并成为发现问题线索的重要渠道之一。记得一位巡视组组长透露,巡视组进驻被巡视单位后,常以约谈干部的方式熟悉情况,同时掌握线索、打开局面。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约谈都十分见效。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约谈干部时只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有的以听取汇报的方式代替约谈,内容宏观空洞、笼统模糊;有的在约谈中提出的要求指向不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也有的则“过过嘴瘾”“一谈了之”,谈完之后便没了下文……凡此种种,都不是约谈该有的形式和结果。流于形式的约谈,自然起不到提神醒脑、教育干部的目的。 一场高标准、高水平的约谈,绝非面对面地坐着聊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约谈要达到预期效果,谈话者少不了精心准备。无论是到谈话对象单位调研了解情况,还是深入基层倾听干部群众心声,都能为约谈提供素材,确保谈话直戳痛处、一针见血。约谈中,谈话者的方法和态度很关键,既要开门见山地指出问题、点准穴位,又要开诚布公地亮明政策、因势利导,让谈话对象知纪明纪、悬崖勒马。此外,约谈结束也并非“万事大吉”,反而是新的开始。对于谈话点出或交代的问题,谈话对象自当及时整改。 严管就是厚爱,治病是为救人。从根本上说,约谈是对干部的爱护。对那些廉政风险较高,或是出现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来说,一次高水平的约谈不啻一场“及时雨”,让人头脑清醒。谈话的“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功效,更能让那些游走在违纪边缘的干部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因此,谈话对象也该以约谈为契机,卸下内心的包袱,向组织敞开心扉,和组织交交心,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轻装上阵。 为了让约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少地方有了新的探索。不久前,陕西商南县推行约谈工作机制,采取“程序不‘严’不过”“整改不‘力’不过”等“四不过”方法,确保约谈取得实效;而贵州黔南也出台了多个新政,将约谈细分为预防性约谈、询问警示约谈、纠错诫勉约谈和问责处分约谈,让约谈更具针对性。各地的探索对约谈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证明,只有当约谈“不走过场”“不放空炮”,而是“直来直去”“真刀真枪”,其震慑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当这样的约谈成为常态,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指数也必然会不断提升。 |
相关阅读:
- [ 07-18]人民日报:支持中国的正义声音是国际社会主旋律
- [ 07-15]人民日报:交出更加优异答卷的行动纲领
- [ 07-15]人民日报:双重标准是对国际法治的亵渎
- [ 07-15]人民日报谈取消公交车“敬老卡”改革:两全其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