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三问“飞机上打手机最高罚款5万元”

2016-08-11 22:06:38 贾远琨、齐中熙、叶前、程群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二问:最高5万元罚款是否处罚过严?

“新华视点”记者查询发现,从2011年至2015年,每年都会出现旅客因在飞机上违规使用手机而被处罚的案例。罚款为500元至1500元不等,严重的还被行政拘留5至10天。其中,2015年8月深圳前往银川的航班上,一位旅客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继续使用并与机组人员发生激烈争吵,最后机长报警并将飞机滑回,乘客被处行政拘留10天。

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违反规定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禁止使用的电子设备的,属于危及民用航空安全和秩序的非法干扰行为”。实施危及民用航空安全、秩序的非法干扰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无法处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的处罚规定,情节特别严重的,罚款金额可以增加到五万元以内。

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最高罚款5万元与“以后在飞机上开手机就会被罚5万元”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今年4月实行的《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规则》中对这两类行为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第200条罚责中也明确,当这些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或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无法处罚的,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二百元以下罚款;或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四条(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或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规定,只有“情节特别严重的”,罚款金额才“可以增加到五万元以内”。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征求意见稿就是“开门立法”,要广泛听取社会上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法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目的,民航部门都会虚心听取并认真研究。

业内人士认为,修订征求意见稿的规定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操作意义。过去,一般都是靠乘务员劝阻,但劝阻无效乘务员也十分无奈,只有情况严重时才会在飞机降落后交给派出所民警处理。

“民航法修订后,一些条款更具操作性。”孙慧说,“处罚严厉的目的是让乘客清楚认识到,在飞机上玩手机是违法行为。飞机上乘务人员没有执法权,他们只能做取证,最后的罚款应该由执法部门来执行。”

一位多年从事航空经济领域研究的人士说,关于旅客违法违规行为,过去一直没有在法律层面出现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次的民航法修订,为以后规范旅客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广东律协副会长肖胜方认为,罚款是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是目的。罚款5万元额度是否合适有待修改法律程序中进一步讨论。同时,由于航空法是法律规定而不是部门规章,应由法院来执行。但实际中可能存在困难,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增加罚款额度的法律效力也会打折扣。

此外,专家认为,处罚和警示教育应结合起来,单纯提高罚款未必能发挥作用。建议对航空公司将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造成危害的案例在飞机上播放,提高乘客认知。

三问:“空中互联”时代相关规定是否应与时俱进?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成为人们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航空公司也在探索和突破,在航班上推出互联网服务。记者采访了解到,东航的一些航班已经在试运行“空中WIFI”服务,但目前仍然只能供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禁止使用手机。

智能手机飞行模式的开发也得到了一些国外航空公司的认可。比如,法国航空、德国汉莎航空、美国航空表示,起飞和着陆阶段需要关闭手机,平飞阶段可以使用“飞行模式”。阿联酋航空则表示,在起飞着陆阶段必须使用“飞行模式”,平飞阶段可以正常开机。

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起淮认为,针对手机无线电对航空器飞行的干扰、影响及其程度,可以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论证,我国民航法对此问题的规定,可以综合借鉴其他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的处理方式,找到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对飞机上使用手机的规定是可行的,但随着航空器生产者、设计者对设备的更新和保障能力的提高,包括手机运营商、制造商、设计者对技术的调整,将来可能能够克服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会影响飞行的问题。我国在立法时,需要考虑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提高立法的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记者贾远琨、齐中熙、叶前、程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