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唱欢歌——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综述
2016-08-12 20:57:14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农村牧区发展大提速 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大川村廖凤岐老人今年60多岁,说起“十个全覆盖”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如今的政策好啊,老辈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让咱给赶上了,整修房子没用自己花一分钱,看着家里换上了亮堂的大窗户,墙体也给加固了,晚上睡觉踏实多了!” 如今,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领上养老金,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已经成为现实。走进乡村、深入牧区,农牧民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着每一个人:“‘十个全覆盖’好啊,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了好事。” 一个“好”字,蕴含着农村牧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嘎查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赤峰市喀喇沁旗在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基础上,重点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旗里把全设施农业、养殖业和经济林建设作为3项重点产业,增强了农村牧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了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全旗特色种植稳定在33万亩,设施农业达到5.5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9万亩,农牧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出钱出力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包头市达茂旗黄花滩新村村民则以新村住房、水、电等现有设施为基础,加上政府的补贴,自主开发经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去年旅游旺季,平均每户农家乐至少增加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旗里还在黄花滩新村打造北冬虫草种植基地,该项目是集体经济项目,目的是在试种试售成功后,引导更多的农牧户加入进来,让北冬虫草种植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富民增收。黄花滩新村驻村干部刘建军介绍说:“除了发展以上两项重点产业,政府还帮助村民新开发水浇地、新建蔬菜恒温库,人均增收达到12670元。”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区各地依托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畜牧业产品、林果、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都有了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从2014年提出目标,到如今“十个全覆盖”工程硕果累累,内蒙古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提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愈加清晰。 朝着幸福目标再出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0岁的吕自华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额很呼修日嘎查的老牧户,说到现在正在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老人难掩喜悦。2011年前,他们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老土坯房里,用水用电都很不方便,家里吃水也是老大难,饮牲畜的水都不敢敞开了用。工程实施以来,他家原来的40平方米的危旧土坯房改建成60平方米的砖混房,有了水,通了电,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洗上了热水澡,晚上出门还有路灯,这在从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突出产业支撑,利用通路、通电、通水的有利时机,整合生态移民等各类项目资金501万元,对西干沟乡大耗来沟村二组及周边部分农户进行搬迁,新建住宅23户,配套建设标准化棚圈15栋、蔬菜大棚16座,实现了生活区与生产区的分离。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将新村规划为前面是住宅、中间是圈舍、后面是种植大棚的模式,走农牧业结合的产业经营路子,发展育肥牛养殖和蔬菜种植。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增收至少2000元。 大耗来沟村二组组长赵成树说:“‘十个全覆盖’让我们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变好了,还让咱老百姓增收了。下一步我们准备依托多伦县的秀丽风光,利用集中居住、通路的机会和离京津冀近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体验乡村的幸福生活!” 在农牧民眼中,“十个全覆盖”让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而在多伦县县委农工部副部长李笑河看来,“十个全覆盖”让农牧民的心气儿更顺了、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发展没有终结。内蒙古实施的这项最大的民心工程,其力已积,其势已蓄,它让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充满活力。今天,当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农村牧区,投向视野中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不难发现,圆梦小康,责任在此,担当在此,行动在此。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