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网络主播因在直播平台播出色情内容,被深圳警方以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刑事拘留。网络直播平台的火爆、主播的走红、频繁发生的直播负面事件,由此引发对相关法律问题的深思:直播色情内容是否构成犯罪?直播的法律界限在哪里?如何净化直播环境? 火爆背后乱象丛生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和一个注册账号,人人都能对着镜头当“主播”。 直播到底有多“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达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据艾瑞咨询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方正证券预计,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2020年将达到600亿元。 网络直播火爆的背后,也曝出种种乱象。为推高流量、吸引粉丝,主播花样百出,有的衣着暴露、言语挑逗,更有甚者为炒作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今年1月10日晚,某直播平台出现“直播造娃娃”事件,引起舆论哗然;3月,某直播平台一位女主播在直播中突然背对镜头,弯腰露出隐私部位……各种恶劣行为在直播平台时有出现,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近日,一“主播”更是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深圳警方刑事拘留。近期,深圳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开展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8月18日,网警支队联合治安巡警支队、南山公安分局根据深圳市某直播平台举报线索,在南山区一出租屋内抓获涉嫌在网络直播平台传播淫秽物品(淫秽表演)的嫌疑人龙某(女),现场查获涉嫌用于网络直播的器材i鄄Pad1部、iPhone6手机1部,情趣内衣一批。 经现场审查,龙某承认其自今年7月以来,通过多个网络直播平台等软件,为他人提供淫秽表演直播,并通过观看者赠送虚拟礼物的方式非法获利近2万元人民币。目前,龙某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已被刑事拘留。 直播色情内容算不算传播淫秽物品 “上述案例中,主播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的运营模式,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提供淫秽表演直播,以观看者赠送虚拟礼物的方式非法获利近2万元人民币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63条,符合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赵天红副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赵天红进一步解释说,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是指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侵犯了国家对文化出版物品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的公序良俗,主观上为直接故意,且以牟利为目的。行为人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可以表现为:通过播放、陈列、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等方式使淫秽物品让不特定或者多数人感知以及通过出借、赠送等方式散布、流传淫秽物品的行为。 根据两高于2004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之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和利用聊天室、论坛、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均可以认定为本罪中的“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 什么是“淫秽物品”?刑法第367条给出了答案,即“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淫秽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对于“其他淫秽物品”的范围,赵天红说,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包括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淫秽性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电子信息和声讯台语音信息。 “因此,深圳女主播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如果没有牟利的目的,则其行为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赵天红告诉记者。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邱兴隆教授则认为,尽管在一些网络直播过程中,直播者所做的动作、语音聊天中的话语具有淫秽的内容,但是,人体动作与语音在不通过录像、截图或录音等固定的情况下,不可能物化为特定的有形的载体,因而不构成淫秽物品。一旦把行为人的身体或动作理解为淫秽物品,那么,行为人便既构成犯罪的主体又构成犯罪的对象,因而势必混淆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界限。说得严重些,是把人当成了物。因此,即使是包含裸体、淫秽动作与淫秽语言的网络直播行为,虽然传播了淫秽的场景,但没有传播淫秽物品,因而不应被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罪。 “但是,如果主播在直播的过程中夹杂有淫秽的动作,而非单纯地展示裸体与聊天,便完全可以成立淫秽表演,直播淫秽表演活动的组织者完全可能构成刑法上的组织淫秽表演罪。”邱兴隆说。 |
相关阅读:
- [ 09-13]网络直播是时候告别野蛮生长了
- [ 09-12]网络直播,成年人有责任做好示范
- [ 09-09]龙岩学院迎新有新招 网络直播提前逛校园
- [ 09-07]王菲演唱会疑定名“幻乐一场” 网络直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