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大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待解 无桩自行车租赁增长

2016-09-29 09:09: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无桩自行车”租赁爆发增长

2016年初,上海部分区县与企业一起,探索将“分享经济”的概念引入公共自行车租赁领域。通过下载APP“摩拜单车”,无需办卡、绑定身份证等复杂步骤,只需下载一个APP注册后即可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可租赁自行车,扫二维码后随到随骑,每次使用半小时收费1元钱。

6月,上海杨浦区与摩拜单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杨浦区将成为摩拜单车全国首个政企合作方,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区。上海市杨浦区副区长谈兵说,杨浦区双创资源丰富,原来很多工厂、园区地理位置有限,利用共享的自行车出行代替高成本、低效率的公交出行,解决大学校区、创业园区和居民社区短途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也是目前所有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中,唯一一种“无桩”自行车,摆脱停车桩或固定停车点的束缚,真正实现了随停随走:只要到达目的地后,将自行车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停放区域(白线内)并锁上,就完成了这次“分享”过程,摩拜单车团队会负责回收和整合。截至目前,摩拜单车已经在上海投放了过万辆自行车,并持续增加车辆,以服务更多上海市民的短途出行需求。

据介绍,这是物联网的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建设的一大实际应用。摩拜单车首席执行官王晓峰说,摩拜单车最大的科技含量在车锁里,这把锁除防盗外,最重要的是能实现定位和二维码解锁。“对我们来说,也能通过后台定位,对车辆进行管理——比如骑车人将车骑得太远或车辆太分散,我们可以把车辆运回来。”

“有两个问题是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有的痛点,一是交通拥堵、二是空气污染。而绝大多数人对这两件事情的态度是冷漠的,最多是为自己的家多装几台净化器,对于‘绿色出行’的积极性偏低。”王晓峰说,民众更愿意依赖政府部门解决此事,并没有全员参与到环保事件中。“上海每日出行人数逾5000万人次,平均公里数是6.9公里,也就是说其中接近一半是少于5公里的,完全是自行车到达的距离。”

据介绍,选择在上海开始探索的原因有二:一是道路“毛细血管”齐备,适合自行车出行;二是上海路边的非机动车停车“白线系统”是相对最完善的,政府通过“画白线”设定自行车停放区域,用极低的成本规范了停放的秩序。这种模式可以顺利复制的,例如在很多人口密度高且交通拥堵的一线和二线城市,无需办市民卡等,也不需要到处找桩和固定停车站,在不同目的地之间自行车往返,使用效率较高,且所需车费不高。自行车使用的频率和路线,还可以作为下一步交通规划的参考依据。

试点“共享型城市”

诸大建认为,与传统循环经济相比,分享经济的进程和效率明显提高。“人口量这么大,出行领域如果能从买到租,就可以降低保有量,提高服务量,最终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预计在这一领域未来十年将出现指数级增长。”

专家介绍,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近100个城市加入到城市共享计划,提供多种分享网络,将交通、住房、个人资产以及技能等资源在网络中实现分享,借以重塑城市空间、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交通效率。

其一,政府部门可以把公共交通领域作为切入点,进行共享型城市试点。诸大建建议,例如,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提前介入到这一经济领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参与到行业政策的制定中。“这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种补充,政府部门应该做好支持、监管和引导。监管部门应保持中性,不应对新模式带有偏见。譬如说帮助其建立信用体系,避免消费者骑了单车放在了非公共区域,做好安全保障。”

据介绍,由于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备,有些使用者会违规将无桩智能公共自行车带到小区、自家车库等非公共区域,导致下一个人无法使用,甚至导致车辆丢失率过高,增加了车辆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

其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公共设施、行业布局和规章保障分享经济的运行。王晓峰坦言,目前道路旁边的白线区域还不够多,不足以满足众多数目的自行车;如果公司投放的车辆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对公共停车位的占用问题,也会引发担忧。而且由于租车的费用非常低,每半小时只要1元钱,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的定位到底算不算是社会力量介入公共交通领域,说属于企业还是NGO,因此很难说怎么开发票。

目前,这一模式仍处于投入期。王晓峰说,对于摩拜单车而言,一辆车和智能锁的成本是几千元,目前公司仍处于“烧钱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