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徐连彬因骗光学费不幸离世,患儿母亲接到电信诈骗被骗光了治病钱……近期接二连三曝光的电信诈骗案,让生活节奏本就紧张的人更平添了一份焦虑和不安。 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我国的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电信诈骗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达到220多亿元。2016年,犯罪分子诈骗技术更是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尽管政府重拳出击,很大程度遏制了高发态势,但是日常生活里,还是有很多人经常被骚扰诈骗电话困扰。 那么,电信骚扰诈骗为何难根治?瓶颈到底在哪里?何时才能还社会一个文明的生态,让人们在一个诚信祥和的环境里生活。 ——问题—— 法律规范严重缺失 为何诈骗电话这么多?“追根溯源是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由于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严重滞后,导致大量的个人信息被廉价卖掉。而反诈骗刑法条款、行政法规、治安拘留处罚等措施不完善,又造成了违法成本非常低。对这些人的打击,大部分只能是治安行政拘留一下,不能有效震慑犯罪分子。” 深圳《晶报》编委侯晓清在日前举办的“2016年度中国手机反骚扰反诈骗联盟峰会”上说。 他表示,骚扰诈骗电话被称“牛皮癣”,但并非无药可治。台湾、新加坡都曾受其困扰,但经过立法等综合治理,已经基本杜绝。《晶报》派出过多位记者到台湾、新加坡等地采访,境外取经,其结论就是立法先行、手机实名制,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在新加坡,企业和个人如果泄露他人信息,最多可被罚款1百万新元,台湾最高处罚2亿新币并判刑5年。 板子打得不疼不痒 顾育辉是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负责人,他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执法中最大的难点是取证难、抓捕难。信息诈骗案件几乎都发生在网络空间,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一个短信可能就把你的钱骗走了,但骗子是谁却不知道,取证难度很大。”他表示,最早的犯罪分子在骗钱之后,取款时会留下录像等线索。但是,最近通过POS机刷卡套现的现象很严重,POS机现在都是无线移动的,没有录像可查。 另外,现在第三方支付很发达,全国有20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钱进入第三方支付之后资金链条就断了。“证据链对不上,明明在后台知道这是犯罪分子,但是没有证据没法抓人。”他说。 除了取证难、抓人难以外,顾育辉表示另外一个原因是立法滞后。他举例说,银行卡是犯罪分子用作诈骗洗钱的工具,但由于贩卖本人的银行卡不入刑,于是出现专业的开卡人把银行卡卖给犯罪分子。目前,中国银监会已出台相关文件对银行卡开卡作出相应规定,但此前法律没有限制,每个人去任何一个网点都可以开无数张银行卡。尽管银监会的相关文件出台之后,一个人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只能开4张银行卡,但全国有4000多家银行,一个人如果跑完4000多家银行,也可以开1万多张银行卡。 据了解,贩卖本人银行卡不入刑造成的后果,是被抓后再放出去的开卡人变本加厉,原本卖50块钱一张的银行卡目前涨到了2000多元,有的甚至涨到1万多元。 ——难点—— 诈骗技术花样翻新 以前是银行卡上有钱才被骗,现在是卡上没钱也被骗。 近一段时间,许多银行都推出了“瞬时贷款”的业务。犯罪分子利用窃取的银行客户密码向银行贷款,瞬间可以贷款30万元甚至100万元,然后再转走取现,被盗客户苦不堪言。由于银行客户个人取证很难,这笔被盗贷款是银行承担还是用户承担成了难题。表面上看,被盗贷款应该银行承担责任,但事实上,银行的个人客户往往是弱势方,如果不承担相应责任,以后再想从银行贷款买房买车做生意等等,都不太可能了。 据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是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如同电影制作程序,有写剧本台词的,有根据台词一步一步诱惑受害人上当的。行骗过程中,无论被骗的人接听电话时有多少疑惑,骗子都有现成答案回答你,滴水不漏。360公司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介绍,10月底抓捕的一个犯罪团伙里,有两人是留洋的心理学博士。这些既懂技术,又懂心理学的“高级文化人”,不停地花样翻新发明新骗术,之后再传授给利益链条下端的具体行骗人。 |
相关阅读:
- [ 11-07]网络安全法获高票通过 明确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 [ 11-07]工信部:年底手机实名率将达100%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 [ 11-01]保护个人信息就是保护基本权利
- [ 11-01]确立个人信息权可有效打击非法需求
- [ 11-01]民法总则(草案)再次提请审议 专门条文保护个人信息
- [ 10-29]厦门市某男子因网购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被批准逮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