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碳市场启动临近各地冲刺 机构提前布局“跑马圈地”

2016-11-23 07:04: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升温 机构和企业“跑马圈地”

虽然全国统一碳市场尚未正式启动,但市场却早已热了起来。广东碳排放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周(11月14到18日),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共成交配额61.33万吨,较前一周上升201.35%,均价在每吨10元到40元之间,总成交金额为909.41万元,较前一周上升92%。

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每吨300元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元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元到4000亿元。

虽然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明后两年更多是以机制建设为主,让全国市场运转起来,真正获益还有待时日,但企业早已行动了起来。目前国内五大电力、部分地方电力、石油石化、新能源企业很多已经开展了系统工作,如华能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华电近日在中央企业里首家启动编制碳排放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28亿吨,其中1.09亿吨由结构调整贡献,约占总减排量86%。

不少公司还投资了碳交易所的股权,如华银电力持有深圳碳排放交易所15%股权,深圳能源持有深圳碳交易所10%股权,重庆燃气持有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6%股权。同时,有很多企业则将目光投向了碳资产管理,主要包括碳项目开发、碳项目投资、碳交易、碳盘查、碳咨询等,其中仅从事第三方核查的机构就有近300家。此外,包括兴业在内的多家银行、平安保险在内的保险机构也加大对碳金融、碳保险业务的探索。

事实上,类似这种合作的达成,也是各交易中心为了在未来全国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9家交易机构,还有更多地方表示要建,“但交易目标不衔接,交易价格不一致,交易标的确权审核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还存在,市场环境亟待优化。”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善成坦言。按照发改委的计划,未来全国将保留7家至8家国家级交易机构,淘汰在所难免。

契机 电改推进拉动碳交易

作为碳排放大户,电力行业无疑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主体,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带来新契机。

据了解,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被誉为“啃硬骨头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截至目前有10余配套文件陆续出台,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售电侧改革三路突进,已有90%以上省份纳入试点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成立的售电公司有上千家。

碳交易为排放量带来“商业价值”:一方面,“超额排放”需购买配额/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自主节能额节能量可申请签发CCER,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配合电改政策,节能服务公司客户量增加后,可成立独立售电公司,新增售电收入。

“电力行业的减排必须和电力交易结合起来,市场空间很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表示,发电侧的潜力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增加。同时,可加强需求侧的管理,建立新的消费模式。此外,通过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等使电力资源更好地利用。

“电碳宝”正是北京环境交易所与上能电力集团为适应电力体制深化改革和统一全国碳市场建设需要而打造的,致力于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体化能源供应与碳资产配置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碳排成本,预计电价可优惠0.1元/度。梅德文表示,此次与上能电力集团在“电碳服务”、“电碳交易”、“电碳金融”的跨界融合尝试,通过电力业务的普适性,将极大地拉动碳市场的活跃度与规模化。

据了解,仅北辰集团、远洋地产在北京的部分商业项目,通过“电碳宝”就可分别获得1万吨与7千吨碳额补贴,直接覆盖其全年的碳排指标缺口。而上能集团为北辰投资的商用储能电站,利用峰谷电价差能为北辰每年直接降低数百万的电费成本,而其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万个单体储能电站项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