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国外一些媒体鼓噪外资在华经营“环境恶化”“机遇丧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这些说法和报道多数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机遇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各国公布的许多数据和实例亦不支持这样的观点。 吸引外资全球领先 沈丹阳指出,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的环境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要素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外资企业相对优势逐渐缩小,一些比较依赖低成本和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少数外资企业发出了这样那样的抱怨和评论,国外一些媒体也有一些类似的报道,但是这些说法和报道多数是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机遇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中国每年实际使用外资都超过1100亿美元,居世界前列。联合国贸发会议《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之一;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6》报告指出,超过2/3的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实现盈利;中国美国商会2016年调查也表明,超过60%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8%的企业有扩大在华投资的计划…… 沈丹阳特别强调,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三五”时期中国年均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6.5%以上,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预计到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0万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将不少于8万亿美元。”沈丹阳说,当前中国的消费需求,包括高品质的产品消费、高品质的服务消费,以及农村的消费升级,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内需潜力。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要素生产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将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多更广的投资机会。 美国加息冲击有限 在不少海内外专家看来,评判中国的外资吸引力如何,如果只停留在静止、单一的“过去时”层面,而不以发展的眼光横向、纵向综合分析,则无异于“刻舟求剑”。日本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金坚敏指出,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吸引外资的优势也会变化。中国在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在减弱,但目前中国最大的优势则是市场、人才和产业聚集效应。 那么,如果以动态的角度观之,美联储加息这类新的外部冲击对中国吸引外资又有多少影响呢?对此,沈丹阳表示,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而同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一直保持在121左右,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甚至略有升值。因此,此轮汇率波动并未对中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产生明显冲击。 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318亿元人民币(不含金融领域),同比增长3.9%。同时,外资结构也不断优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美国和欧盟28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5.4%和43.9%。其中,高技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基础消费领域成为外资在华布局的重点。 “相对于美联储12月加息的短期影响,我们认为,需更加关注未来可能的加息进程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所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当然,无论国际金融市场如何波动,关键还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明年,商务部将继续坚决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吸收外资新的综合竞争优势,从根本上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沈丹阳表示。 对华投资限制减少 坚持改革有定力,中国机遇仍可期。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中国也一直在积极进行改革,为海内外经济主体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据沈丹阳透露,2017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措施,保持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重视外资企业的关切,依法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依然实现正增长,这将对支撑国际直接投资的复苏发挥正面作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加强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给外商创造更稳定的法律环境。 多位专家指出,随着多年的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中国如今已经由“招商引资——出口商品”的开放模式向“资本、商品、技术、服务全方位双向开放”转变。可以预见,这种更深度、更全面、更立体的开放,也一定会为外商带来更多的新机遇。 |
相关阅读:
- [ 12-22]党报:极少数官员把落马归咎于制度缺失 当予以棒喝
- [ 12-20]2017年度重点党报党刊 征订情况第二次通报
- [ 12-15]唐宋:党报网站要发挥好定盘星和连心桥的作用 王一彪:不断创新赢得未来
- [ 12-15]省直机关2017年度重点党报党刊订阅情况汇总表(截止12月13日)
- [ 12-15]2017年度重点党报党刊 征订情况第一次通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