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9日新媒体专电 题:“打着飞的到重庆买房”?一起来看记者调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付光宇 陶冶 连日来,一些“打着飞的到重庆买房”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重庆房地产市场“火热”引发社会关注。现实情况如何?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炒房致重庆楼市“飞涨”?只是青睐少数楼盘 岁末年初,当全国楼市在不断升级加码的调控中逐渐冷却的时候,重庆的房地产市场却开始火热起来。不少“打着飞的到重庆买房”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根据一份房地产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12月下旬开始,重庆的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明显升温。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国内一些城市房价飞涨,但重庆被称为“一股清流”。有房地产专业机构统计,5年时间内,重庆房价仅仅上涨了12%。 记者近日走访重庆主城区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了解到,去年年底以来,到重庆买房的外地客户确实比以前多了一些,但是主要集中在江北嘴、北滨路、南滨路等长江和嘉陵江“两江四岸”核心区域。 在江北嘴片区的某楼盘销售中心,置业顾问小张告诉记者,元旦假期期间从北京、深圳等地过来看房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小张说,江北嘴片区的价格虽然在重庆已算最高,但其坐拥重庆黄金地段滨江水岸,目前价格不到2万元每平方米,一些外地来的客户对此较有兴趣。 与此同时,开发商的预期也有所变化。一位重庆网友告诉记者,去年国庆节期间看了一套房子,前几天突然接到开发商的涨价电话,而且涨幅不小。元旦假期从北方去重庆看房的牛先生也表示,看了一个江北区的楼盘,近期每平方米涨了近千元。 谨防过度炒作楼市“助推”泡沫产生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对于一个城市的销售数据来说,要看这个数据的环比同比。一般来说,月底与年底是冲刺签约的日子,而2月和7月,一个是春节,一个是房企冲刺半年报后的第一个月,所以惯例上会是低谷。 针对舆论热议重庆房价上涨和外地投资客来渝“炒房”的情况,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近期重庆市商品住房市场总体平稳,元旦以来,重庆主城区商品住房日均成交6万平方米,与去年12月份日均成交量相比减少了24%,成交建筑面积均价7541元/平方米,与去年12月份均价相比下降0.49%,市场总体平稳。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外地客户增多,但是一人购买多套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重庆从2011年开始试点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对于购买高档住房和在重庆市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三无”外地人员购买第二套房增收房产税,所以“炒房”现象并没有大规模出现。 张大伟表示,事实的确出现了外地人来渝购房比例略有增加的情况,但重庆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供需相对其他一二线城市要健康,外地需求炒作引发大波动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当下楼市的基本面已经和去年前三季度不同,资金价格在上行,贷款难度增加,这种情况下,很难有城市会再出现爆发式增长。 专家提醒,国家已经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所以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恐怕还会延续,房子的投资成本将会上升。 调控或将进一步升级 购房仍需理性 记者从重庆市国土房管部门了解到,下一步重庆将加强市场研究判断,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群众理性购房,做好政策储备,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了解,重庆市计划在今年1月,向主城区投放1800亩商品房开发用地,供应量将同比增长141.1%。同时,加大对房地产企业购地资格和资金方面的审查力度,坚决遏制“地王”现象产生。此外,还将严查“囤地、炒地”行为,清理闲置土地,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另外,重庆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商品住房预售价格申报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审查主城区的商品住房项目预售方案,严格审核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预售申报价格。加大市场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哄抬房价、捂盘惜售、发布虚假信息等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重庆市将继续对个人新购高档住房、在重庆市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等应税情形进行房产税征收。元旦以来,重庆已把成交的86套,共计1.6万平方米的高档住房纳入了房产税征收范围。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目前重庆的调控手段相对还属于初级调控,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升级调控的可能,比如采取限购限贷等措施。另一方面,虽然近来重庆楼市出现了偏热的态势,但西部地区近年来房价涨幅有限,去库存压力仍然不小,所以不用担忧其房价会过快增长。 |
相关阅读:
- [ 01-06]重庆连续两周新房成交超万套 有人打飞的去买房
- [ 01-06]两高发布司法解释:受贿买房收益视为违法所得
- [ 01-04]新年另类海淘:“出海”买房
- [ 01-03]新年另类海淘:“出海”买房
- [ 01-03]个人购汇不得用于境外买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