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把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送给更多的人,送给咱爸妈。 前年开始,原来很少用手机的老爷子,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迷上了微信,结果吃嘛都不放心了。 蒸几个螃蟹,老人掰开后对着肥美的膏盯半天,看看是不是注胶的;给孩子买点草莓尝尝鲜,老爷子赶快拦住,“草莓不能吃,打药太多、致癌”;买了几盒腐竹,一直扔在那,“腐竹是硫磺熏的、不能吃”;外面买的油条不能吃,“加了明矾”…… 这些事例有的来源于媒体的报道,更多来源于微信里转的小视频。每次解释半天,老爷子拿出微信,放一段视频:“你看,微信里都这么说了。”和朋友交流,发现这个现象比较普遍。相较于年轻人,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焦虑更容易增加。 分析这些焦虑的案例,有的确实存在,但已经打掉整顿;有很多压根儿就是以讹传讹,媒体也多次求证辟谣过,可为啥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焦虑在加重? 目前,通过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的食品安全视频,基本上都存在监管真空: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的内容,走的是网络视频的新形式,属于监管的交叉地带,也是模糊地带。 网络是放大器、放大镜。这些视频很多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一棵葱说全行业。面对数不清的小作坊,食品管理部门监管再严,一针捅破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万个守法商家不如一个不良商家的黑心菜、黑心棉传得快,这是传播规律使然。 还有一类,压根儿子虚乌有。一些微信公众号为赚粉丝,编造一些没有事发地、没有时间表的假视频,博取眼球。可很多对于视频一窍不通的老年人没有这个辨别能力。 对于这些视频不可一笑了之,其影响力很容易从网上传到网下。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食品安全视频,食品监管部门有必要和网信部门一起配合,查找源头。如属实,当依法依规查处;如失实,也应该以合适方式,向公众澄清,以正视听,网信部门则可依法对传播的自媒体进行查处。 同时,食品监管部门和主流媒体,也应丰富手段,拓展阵地,加强科普,尽快把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送给更多的人,送给咱爸妈。(鲁平) |
相关阅读:
- [ 01-24]信用卡套现盯上微信二维码 手续费200元可套5万
- [ 01-23]微信官方发布"过年版"朋友圈十大谣言
- [ 01-23]三岁孩童车流中独自玩耍 民警微信寻人促父子团聚
- [ 01-23]厦门海沧公共自行车开通微信借还车 新功能获市民点赞
- [ 01-23]两会花絮:“卧底”委员微信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