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现有吸毒人员250.5万名 互联网成贩毒新渠道 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6年热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让更多人了解了毒品的危害、毒贩的凶残;而近年来陆续陷入吸毒丑闻的公众人物,也给大家一再敲响警钟。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统计,全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毒品贩运问题,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毒品消费问题,2.5亿人沾染毒品,这一数字触目惊心。 世界范围毒品泛滥,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和严重影响。国家禁毒办昨天(27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在全国现有的250.5万名吸毒人员中,合成毒品滥用规模居首位、新精神活性物质国内滥用增多,毒品滥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毒品问题仍呈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的定义,“新精神活性物质”指的是新出现的、存在药物滥用可能性但国际上尚未列管的物质。2016年,中国国家毒品实验室从各地送交的检测样品中,发现22份可以直接吸食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报告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质在中国已经存在滥用人群,主要在娱乐场所滥用。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刘跃进指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改变毒品的分子结构,非法制造与毒品作用类似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去年,全国捣毁新精神活性物质非法生产窝点8处,缴获已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80余公斤,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一吨多。 2016年,全国吸毒人员总量仍在缓慢增长,以海洛因为主的阿片类毒品滥用人数增势放缓,以冰毒、氯胺酮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人数增速加快,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有所发现。报告指出,当前已呈现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叠加滥用的特点,毒品滥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刘跃进介绍,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50.5万名,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51.5万名,占60.5%;滥用阿片类毒品人员95.5万名,占38.1%;滥用大麻、可卡因等毒品人员3.5万名,占1.4%。全国吸毒人员总量仍在缓慢增长,同比增加6.8%。 这些毒品到底从何而来?报告指出,“金三角”、“金新月”等境外毒源地向中国毒品渗透仍不断加剧,中国国内制造合成毒品问题仍较突出,制毒区域规模明显扩大,刘跃进特别指出,国内制毒物品流失问题突出,非列管化学品大量流入制毒渠道。全国破获制毒物品犯罪案件444起,缴获制毒物品1584.6吨。随着国家对制毒物品的管制力度不断加大,一些不法分子为规避监管,不断更新替代制毒物品的品种,非列管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毒品的贩运环节,国际贩毒集团和贩毒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将毒品贩运入境,国内贩毒团伙和贩毒人员与境外贩毒人员相互勾结,从边境地区将毒品贩入内地。境内外贩毒集团甚至组织、雇佣、操控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急性传染病人等特殊人群贩毒;同时,枪毒同流、暴力抗法、武装护毒趋势也更加明显。刘跃进说,境内毒品贩运活动十分猖獗,大宗贩毒、特殊人群贩毒、外流贩毒持续多发,反侦察能力和暴力对抗性程度明显增强,全国破获涉枪毒品案件446起,缴获枪支809支,同比分别上升59%和92%。 互联网成为不法分子从事贩毒活动的新渠道,而且这类活动急剧增多。他们通过网上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原料,通过物流、寄递、国际邮件等渠道走私贩运,再从网络交易平台支付,隐蔽性极强。刘跃进指出,利用互联网传播制毒技术,贩卖毒品,聚众吸毒等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共抓获网络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1.8万人,缴获毒品6.7吨,带破其他类的刑事案件349起,清理非法涉毒信息1.2万条,关停取缔涉毒网站128个。 不过,随着禁毒人民战争的持续深入,毒品在我国没有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社会问题,报告指出,吸毒人员中,青少年人数增幅同比下降。2016年,全国新发现35岁以下吸毒人员占新发现吸毒人员总数比例同比下降2.6%,新发现35岁以下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9%,查获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同比下降4.1%,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成效初显。刘跃进指出,全国20万余所学校、一亿多名学生接受禁毒专题教育。无毒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占99%以上,新发现涉毒在校学生同比下降8%,有效防范了学生沾染毒品。 |
相关阅读:
- [ 03-27]各自心怀“烦心事” 吸毒“解闷”进班房
- [ 03-24]蔡英文麾下台军靠集体吸毒、喝花酒"重层吓阻"解放军?
- [ 03-21]儿子多次吸毒恶习难改 母亲报警送戒毒所
- [ 03-17]银行女职员结交“古惑仔” 沦为吸毒贩毒逃犯
- [ 03-16]男子进警局称被父母下药毒害 实为吸毒产生幻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