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完成八成 上海出台支持方案 一线城市发力服务业扩大开放 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等领域成培育重点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作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北京市已完成试点任务的80%,未来还将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培育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此同时,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加快了相关领域布局,一线城市正在加快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步伐。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到明年5月4日结束,目前已经进入试点的收尾期。在试点任务完成前,北京市将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资料显示,试点期间,北京市重点瞄准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多个服务业领域,在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建立“开放北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六大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多方面推出了系列改革措施。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北京已完成试点任务的80%,形成八项可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催生了10种新业态。在改革措施的作用之下,去年北京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0.1%,服务消费占全市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达到44.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5%。 北京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服务消费增速逐渐提高、占比逐步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是消费增长的新趋势。 据了解,今后五年,北京将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力争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具体到产业,北京市要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引导高效节水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增强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除了北京市,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在加快对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布局。上海市4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在投资准入方面,争取在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文物、维修、航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领域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就在一周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发布了全国首张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 广州市政府近期发布的《广州服务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5年)》也提出多项措施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多层次区域合作叠加优势,协同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具体包括推进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推进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 有业内专家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经济重心向服务业领域转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服务业的发展还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开放就是服务业促发展促创新的重要手段。服务业的扩大开放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关键是要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推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加服务消费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服务业耗费的环境资源等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以现在的体量让制造业“单兵突进”很难取得成功,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必须要跟上,让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良性互动。此外,未来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未来还要靠服务业发展来带动增加就业机会,因为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一个重要蓄水池。 对于一线城市加快布局服务业开放,白明认为,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一线城市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因为我国一线城市的发达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比仍不高,因此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一线城市在服务业开放方面的步子自然也要迈得更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的一线城市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要通过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和国外先进水平对接,同时还可以加速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记者 林远 北京报道 |
相关阅读:
- [ 07-05]6月财新服务业PMI为51.6 创13个月来次低点
- [ 07-05]聚融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 [ 07-04]十余地发布扩大开放引资新政 金融等服务业成重点
- [ 06-28]南安设立6大补助政策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发展
- [ 06-27]福建在复旦大学举办“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