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为国家发展筑牢人才之基(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

2017-08-11 09:56: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连续多年列世界第二位、第四位;铁基超导、量子通信、载人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一批顶尖人才不断涌现……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奋进,我国一些领域已逐步从世界科技的“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领跑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不断奏出人才发展与伟大事业同频共振的华美乐章。

人才工作列首位,下好人才“先手棋”

拿到了外国人永居证,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加拿大籍华人王国华很是激动,“这为我节省了好多精力!我再也不用为每年重复办签证而‘劳心费神’了。”

解决王国华“烦恼”的,是2016年出台的“北京人才20条”。这20项政策,为外籍人才提供了永久居留、口岸签证、长期居留许可等出入境便利,可谓给外籍人才开通了永居“直通车”。

“尚贤者,政之本也。”不独北京,近年来,随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已在全国形成共识,各地区各单位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将人才工作列为“一号课题”专题研究,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中下好人才“先手棋”。

提前谋划,抢占先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注重人才工作的前瞻性,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江苏在制定全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之初,就推动产业主管部门同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福建重点培养引进金融保险、电子商务、高端制造、医疗卫生、城市规划、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青海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兼顾生态环保、民生发展等领域需要,强力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

勠力同心,支持国家重大人才战略。各地各部门深入组织实施国家“万人计划”,截至目前,共为2521名战略科学家、创新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提供特殊支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公布的国家科技奖中,首批“万人计划”专家中有17人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人获技术发明一等奖,11人获技术发明二等奖,2人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7人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大投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据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底,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5.8%,比2012年上升1.6个百分点,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0.8个百分点。全国高技能人才4136.5万人,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3478.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98.7万人,非公有制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0%。

人尽其才,百事俱举。5年来,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特别是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中,人才“红利”不断筑牢跨越发展的基石。据统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攀升至35%,人才贡献率达到32.5%。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改革让“不可能”变为现实

一直以来,一些事业单位“研有余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到企业中创新、到社会上创业不乏想法,但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担心“离岗即无岗”,丢掉“铁饭碗”,一定程度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为人才松绑,啃下硬骨头。“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期间取得的业绩、成果等,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击碎禁锢已久的人才体制内外壁垒,强势盘活了人才流动的棋局。《指导意见》让许多事业单位人才走出两难困境,彻底放下思想包袱,曾经“不可能”正变为现实。

人才工作如棋局,机制活则满盘皆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高屋建瓴地擘画出我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宏大蓝图。《指导意见》的出台则是为这一蓝图做了新的注脚。

过去5年,可以说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冰的5年。从中央到地方,改革举措多线齐发,政策创新亮点迭出——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截至目前,人才领域共取消433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受益范围向地方和部委人才项目扩展。

啃硬骨头,充分释放人才的才华和能力。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院士遴选制度改革,改进完善人才出入境和海外引进人才管理;打破人才流动“玻璃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新疆等地鼓励允许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江苏、湖北、青海等地创新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引进急需高端人才不受编制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改革职称制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浙江等地广泛开展企业、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衡量各方面人才再不是“一把尺子”,人才评价不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2017年起,包括云南、贵州、甘肃在内的许多地方在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时,不再把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申报和参评的必备条件。

加大人才激励力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具体办法,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上海、河北等地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配套文件;湖南等地积极探索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规律和方法,鼓励人才以专利、技术、知识等参与市场分配;安徽等地推行股权期权激励,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

打造创新人才“试验田”。中关村、珠三角设立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改革释放出的各项红利,持续激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袁亮,正着手将自己早前研发的“机器人轮椅”从论文里“捡”出来,投放市场开发转化;不到24岁的重庆理发师聂凤因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美发项目冠军,直接申报取得了高级职称,把自己直接“剪”成了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以太赫兹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占股90%成立太赫兹研究院,其中80%股份将授予研发团队……5年来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着一个道理:人才犹如燧石,激发力度越大,放射出的火花就越闪亮。

“海归”成潮,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人才新“磁场”

2015年,手捧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首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再次为自己做的抉择而欣喜。2008年,受祖国人才政策感召,潘建伟毅然放弃了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职工作回到祖国,开展量子通信领域研究,其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荣获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建伟团队,使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在量子通信领域,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自然》杂志如此评价。

当下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国家“千人计划”推进力度,共引进4320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引进人才总数的60%。

以国家“千人计划”为引领,5年来,各地各部门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开展“省级千人计划”,江苏实施“双创计划”,广东推行“珠江人才计划”,重庆启动“百人计划”……这些引才计划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

有“路线图”,更有“施工图”。《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一个时期引才引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考目录》中包含了“前沿科学和重点技术方向”“全球知名专家”“国内引才平台”等类别,为精准引进急需紧缺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

重引才,更重留才。有关部门设立“人才类签证”,加快推进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改革,对外国人来华放宽条件、简化程序,永久居留身份证数量持续上升,其中2016年就办理1000多人,同比增长近一倍。此外,各地区各单位在政策体制、发展平台、工作绩效、服务保障等方面也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极具吸引力的引才格局不仅让国内人才感到自豪,更让海外人才心向往之。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70%均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的,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眼下,“走,到中国去”“回到祖国去”正成为新的风尚,中国的全球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眼下,各方面人才为实现伟大事业而齐心勠力的恢宏画卷不断展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0日 01 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