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赓续文脉好传统 传播对接“新常态”
2017-09-17 12:46:4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
作者:谢伟锋 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于15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启动。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文脉既是蕴藏过往,也昭示未来。它是以精神为基础,以历史为支柱,以文化为穹顶,汇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集大成的表达形式,最终,感染和温润一方水土的人们,同时也向海内之友传递出共享文明的积极信号。 此次“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就有此番题中之义。它的语境,就正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在活动致辞所说:“既是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合理、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众实践活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五年来在非遗领域展开的又一项举国措施,意义深远。” 从文脉中的“一脉相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薪火相传”,单单是字面上,我们就可以读出延绵的中华注脚和独特的传统气象。华夏儿女,不管是在何时抬头仰望历史璀璨的星空,都会发现,无论是秦汉峥嵘,还是魏晋风骨,亦或是唐宋气象,在千年的沧海桑田之中,在时光的斗转星移之下,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越发能沉淀出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属性。而当时间的坐标定位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赓续文脉更是迎来了“新常态”。 就拿这几年的春晚举例,非物质文化遗产频频亮相舞台中央,不管是歌颂礼让文化的《六尺巷》,还是表达“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华阴老腔》,传统的文脉表达形式揉合了媒体传播的诸多要素,契合了对当下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达。这也带来一个提示,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历史甩下的“包袱”,而是统筹多方的现代情境表达。如果说还要在“现代情境表达”加上一个可期待的标注,“互联网”一定是个值得称道的工具。当“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传播活动是明确立足于互联网之时,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与期待,通过主动把握住网络的传播规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赓续文脉,其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也必然会和传播效益形成正向的对等。 中国青年网总裁兼总编辑郝向宏在此次传播活动的发言中,就讲述了一名16岁青年通过网络传播非遗项目华阴老腔的故事,认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要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这个小小的案例,足以管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都需要一个给下一代群体了解、认知和推广的契机。通过网络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啻是选择一项最佳方案。网络是推陈出新,是面向世界的,它并不因自己属于创新类的产品,就不待见于历史沉淀下来的文脉净化。相反,正是因为网络无时无刻都在体现出自己的时代精神,这就形成了一个能够带动多方资源螺旋向上的广袤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宛如对接到资源配置的推动器,中华传统文脉就更能够在青年群体中走得更远、融得更深。 赓续文脉好传统,传播对接“新常态”。据悉,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来自近百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以及部分文化领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将分赴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通过实地采访、亲身体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深入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期待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为起点,以传播为抓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谢伟锋) |
相关阅读:
- [ 09-16]【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是中国梦的天然文脉
- [ 09-16]这些烙印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震撼出炉
- [ 09-15]“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京启动
- [ 09-02]三坊七巷:守望闽都文脉与乡愁
- [ 04-21]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雄安新区踏访记
- [ 03-03]焕发时代华彩的中华文脉
- [ 01-17]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观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