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银行在马来西亚发布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上调了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依据便是中国持续而深入的国企改革。相关信息显示,过去5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国企改革,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体量庞大且大多身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国企不仅在改革上实现了扎实推进,而且呈现出发展思路和经营方式的更新。专家指出,尽管中国的国企改革依然在路上,但过去5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国企改革正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并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强大力量。 改革措施初显成效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10项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经验、超过2/3的中央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在稍早前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对5年来中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细致总结。 据肖亚庆介绍,中共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的直接效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涉及面占到68%以上;地方国有企业有92%建立了董事会,许多国企还压缩了总部人员。二是布局结构优化。十八大以来,共有34家央企进行了重组,省级监管企业有136家开展了重组,使国企资产更加优化、资本更加集中、方向更加明确。三是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 “过去的5年,是这些年来进步最快、成效最显著的5年,市场化改革最深化的5年。”肖亚庆表示,中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将以市场化为导向和牵引,促使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小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5年来,中国在国企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使得国企经营机制不断优化,国资运营效率不断提高,不仅效益逐年提升,而且国有企业提供“准公共服务”的职能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开始直面深层矛盾 兴利除弊稳扎稳打,持续改革久久为功。5年来,国企改革不断指向“深水区”,其实践更是使人充满了希望。 例如,在解决同一行业内国企“走出去”时容易出现恶性竞争这一问题上,中国采取了重组整合、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了重复建设、精简了组织机构、扩大了优势互补、提升了综合实力。据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介绍,2017年有48家中国央企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央企的行业带动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5年来国资监管部门也在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监督闭环、盯紧重点环节、强化责任追究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可靠。“这两年,国资委把对海外经营的监督作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系统地加强了对国有企业海外经营的监督并采取了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说。 “对企业而言,控制成本与拓展市场决定着经营成败。与其他企业一样,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实际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经营管理者容易因为政绩需要、人情关系甚至自身利益进行盲目扩张,忽视成本与风险。这在国内,容易造成‘摊大饼’以及人浮于事;在海外,就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可喜的是,如今中国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直面深层次问题的措施正越来越多。”刘小川说。 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移动通讯、大飞机……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辉煌中国》当中,中国5年来不少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的背后,都闪耀着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身影。 5年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1.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的1/4;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24项,占同类奖项总数1/3。与此同时,中央企业还搭建了各类“双创”平台518个,有效汇集社会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基金,带动了创新与就业。 “育新”成果很多,“去旧”同样给力。肖亚庆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和更深层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去产能方面,中央企业在2016年和今年1—8月份均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在降杠杆方面,中国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按行业确定负债警戒线,促进央企资产负债率稳中略降;在降成本方面,央企布局明显改善,一年来压减的户数达6395户。 刘小川指出,在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广大国企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社会资本通常不愿意过多投入回报周期长的基础性研发,而国企则正好可以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另一方面,国企实力较强,创新试错承受力较高,可以为其他企业探索转型经验。因此,只要将这5年的改革势头延续下去,进一步理顺国企定位、优化国企治理,就可以让国企更多地助力中国经济。”刘小川认为。 |
相关阅读:
- [ 09-29]国企公司制改制面达90%以上 红利逐渐释放
- [ 09-29]国企混改已确定7大领域19家试点 第3批正在研究中
- [ 09-26]舍得、开明、开通的国企混改更值得期待
- [ 09-15]国企市场化薪酬改革提速 确保分配的科学性
- [ 09-15]多地推进国企改革细化方案 国企市场化薪酬改革提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