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领航新征程】全国首条跨省地铁4年间:突破省界的11号线,给上海、江苏带去了什么

2017-12-02 18:47:58 王潇 殷梦昊 来源: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孙菊娣搬到花桥的那天,恰好是11号线昆山段试运行前一天。

可惜70岁的老太太当时完全没留意到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她在忙着失落——“我大上海来的,住到这小花桥……”

4年后,她开口就是“我们花桥……”她退休后被徐汇区龙华街道返聘,坐11号线上下班,自称“老年跨省上班族”。

28岁的刘文萍2012年落户花桥,“每天和11号线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儿子还长”。她说,11号线给了她坚持心仪工作的可能性。

来自东北的摄影师杜阳,在上海生活了11年,前年落户花桥。他在11号线上拍了许多普通人的照片,希望探讨“地铁与人的面孔”的关系。

如果不是因为11号线,他们的生活不会因“跨省族”而产生交集。2013年10月16日,中国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工程(上海安亭站—江苏昆山花桥站)开通试运营,至今已有4年多。

据昆山轨交管理部门统计,昆山境内3个站,通勤人数从2013年的日均2.6万人次,已涨至如今的5.7万人次,周末甚至曾接近7万人次。

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突破行政区划隔断、建立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实现城市群互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认为,11号线跨省段的开通,具备示范意义。

【同城效应】

清晨5时40分,是11号线花桥段每天第一班地铁从花桥站驶出的时间。

以紫红为主色的列车,西起昆山花桥站,过兆丰路站后驶入上海境,到嘉定新城站并入主线,直向东南,蜿蜒,穿城而过,最后抵达上海迪士尼。总长达8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地铁线路。

59岁的乔忠良已经就绪。他每天4时起床,5时赶到花桥停车场。这个停车场位于花桥站1号口右手一排不起眼的围墙内。走进围墙,视野豁然开朗,有十几亩地。上班高峰之后,这块平地将被全部停满,折射出的是这条地铁吞吐的巨大人流。乔忠良打扫卫生,15分钟后所有管理人员集合。

人流在7时之后渐渐到来。

刘文萍7时20分起床,7时45分赶到小区外的公交站台,站台上已有10多个熟悉的面孔,大家都在翘首期盼966路或363路的到来——随便哪一辆都可将他们送至花桥站。

刘文萍在普陀区一家IT公司工作,丈夫在苏州上班,儿子在婆婆的照看下在花桥上幼儿园。她笑称,“一家三口,三地办公”。

最初购房在花桥,是因为她当年毕业正好在花桥找到工作。11号线的延伸,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她琢磨着可以试试看应聘上海的公司。

“如果没有11号线,我可能不会想去上海找工作。”如今,她的“五险一金”都在上海交,工作内容也比原来更具挑战性,承担起部分管理职责。

18岁的郝一昊比刘文萍稍晚些起床,他住的小区离花桥站只有5分钟电瓶车路程。他在8时出门,骑着电瓶车载表姐到地铁站旁停车场,迅速停好,一路小跑,8时15分上了地铁。

郝一昊来自河南。他的姨母2015年在花桥购置这套房子,就是看中了地铁的便利。今年9月,他离开老家,寄住于此,发现“很多邻居都是去上海上班的”。

他也想去上海求职,沿着11号线选工作地点,最后选定曹杨路——离家大概1小时车程。面试几家后,他找到曹杨路上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销售工作。“上海这个地方人人平等,不用托关系,有付出就有回报。”他说。

9时28分,到站,他迅速在路边买了一袋豆浆、两个包子,急着进公司打卡。

孙菊娣通常选择9时以后再出发。她被返聘的工作岗位很照顾她,不要求早到。

孙菊娣是跟着儿子到花桥的。因她老伴去世,儿子不放心她独住,恰巧儿子的公司迁到花桥,因此想带她前往。她左右不情愿。公司负责人上门恳请“阿姨帮帮忙”,她拗不过,来了。

“都是靠11号线!”她拖着小推车上地铁,连鸡精、康乐醋都要从上海买了再拖回花桥;和老伙伴们集会,她也不缺席,就是要稍微提早点出门,“基本还是算同城”。

15时25分,记者在从上海市区至花桥站的地铁上遇到金曦(化名)。她抱着4个月的娃,从上海市儿童医院回花桥。邻座有人感叹她路途遥远,问她“多早出门”,她笑答:“10点才出门,下午3点就看完回家了。”

张尚武的课题组曾有教师分别统计过往返沪宁、沪杭的人流量。“算下来的比例,大概85%是走沪宁这条线,15%走沪杭线,所以,11号线应该切实解决了这条线上不少人流的交通需求。”张尚武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