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数字经济”赋予文物新生 传统文化搭乘互联网远航

2017-12-04 14:17:56 杨佩颖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陈虹虹 赵舒文  
分享到:

“互联网让文化行业的服务形态更加多样化。”参与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王勇超对互联网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活”深有感触,他认为,要推进文物进学校,进入大众视野,需要更快的推进与互联网的方式融合,既要有行政手段的支持同时还要考虑的市场培育,要让文物“活”起来,最关键的是要打通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媒体)乌镇12月3日电(记者杨佩颖)在31米的光影长卷上,115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的汉宫人物栩栩如生,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汉宫春晓图》借助3D投影技术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场景。画家描绘出的初春时节宫中的日常顿时“动”起来了,给人不一样的互动体验。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氛围的国家文物局的展区尤其引人注目。栩栩如生的秦始皇兵马俑借3D打印技术立在展区门口,从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走进”了世界互联网大会。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国家文物局的展示。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3年前就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王勇超看来,只有借助网络的手段,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指尖触摸中华文明 数字经济让历史文物“复活”

“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

3日上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数字经济”再次成了本届互联网大会最热的关键词。

而国家文物局的这些历史文物正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搭乘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王勇超和他的团队从事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重点项目,将敦煌石窟、莫高窟等文物景观通过技术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国家文物局的展示。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摄。

手指点一点,2米高的莫高窟壁画便以立体化全视角的形式尽现眼前,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清晰看见,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尽收眼底,让你足不出户就游览了莫高窟。

这些文创产品将给学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研究等提供鲜活的素材。

“以前研究石窟文物都是整块撬下来,对文物是一种破坏,我们通过高清扫描之后还原了文物的全貌,比现场看到的还要清晰、逼真。”浙江大学文化传媒创新团队的工程师周航易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道。

记者注意到,利用360度全景技术,每一件历史文物的细节精细的展现出来。

洞窟壁画、故宫文物、山水名画……一个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历史文物以VR、3D动画等数字化形式展现开来,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瑰宝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复苏。

互联网赋予历史文物新生命 擦亮中国的“金色名片”

“太震撼了!有了这些活的博物馆,就不要去博物馆了。”看到国家文物局的这些展示,前来参观的一位民众不住的发出这样的感叹,他希望这些好的文创产品能够更多的走进老百姓生活。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国家文物局的展示的莫高窟图景。未来网记者杨佩颖摄。

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被称为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国家的“金色名片”。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可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合理利用就是保护好、传承好文物的有效途径。

周航易介绍,“目前,很多重点保护的洞窟已经进不去了,因为外面的环境及人工活动会对洞窟的环境改变很大,利用技术将它们还原后,能更好的保护这些文物。这些文化元素收集后有利于接下来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这是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大会博览会,国家文物局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2016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方力量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了互联网 文物教育,互联网 文物旅游,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互联网 文物文创、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等系列创新工程,将互联网平台和文物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沟通现代与过去,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全新手段。

据王勇超介绍,目前全国有200家左右的企业参与历史文物的数字保护工作。

如今,数字敦煌、公众考古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成果惠及民众,走进学校,互联网文物教育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让文化行业的服务形态更加多样化。”参与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王勇超对互联网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活”深有感触,他认为,要推进文物进学校,进入大众视野,需要更快的推进与互联网的方式融合,既要有行政手段的支持同时还要考虑的市场培育,要让文物“活”起来,最关键的是要打通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